文学及电影整合思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及电影整合思索

文学及电影整合思索 一 中国电影在改编文学作品中起步和发展 在中国电影的创建过程中,剧本问题首当其冲,文学在中国电影发展各阶段的关键节点上,皆施以援手。我国首部自拍电影《定军山》为京剧剧目,而且1905年至1908年所出品的8部电影,如《长坂坡》、《金钱豹》等,全部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我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由梅兰芳、齐如山改编自明代传奇《易鞋记》;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改编自鲁迅同名作品《祝福》。并且,每当新电影样式出现之时,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厂大多喜欢选择改编文学作品,1910年代、1930年代和1950年代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热都体现了这一取向。 检索《中国影片大典》及《中国无声电影剧本》可知,1913年以前的电影大多为舞台剧的实录,如《定军山》、《长坂坡》等作品。正如周晓明在《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中所指出的:1920年前,中国电影没有事先写好的脚本。《定军山》只记录了京剧演员谭鑫培在该剧中几个动作性较强的场面,不需脚本。《难夫难妻》具有明显的纪录性质,可以推论至多有一个事先想好的故事或简单幕表。另据包天笑回忆,郑正秋曾告诉他,写电影剧本简单得很,只要想好一个故事,把情节写出来,曲折一点,且有离合悲欢的主旨就行。篇幅如短篇小说。他们再自行把故事扩充,加以点缀,分场分幕,就成了剧本。这表明,早期电影无正式的电影剧本,其脚本几乎就是文学作品本身。 按通行的分期法,1896至1931年间是黑白无声电影阶段,也可称为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发展期。1931到1949年间,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成熟期,其中1948年出现彩色电影。1949年以后为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期。考察上述三个阶段的电影,以《中国影片大典》所录电影为统计数据,可以发现,1905至1931年,共出品了600多部电影,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在150部以上。1931年至1949年,共出品900余部电影,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有180余部。1949至1976年共出品电影800余部,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有400余部。1976至2010年,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在比例上已下降,但在数量上仍有增加的趋势。这些数据表明,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中国电影在改编文学作品中起步和发展。 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有多种类型,既有长篇、短篇小说,也有戏剧和散文;既有新文学作品,也有古代文学作品;既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 不少现代长篇小说被改编成系列电影,影响较大者有《荒江女侠》(顾明道原著,1930至1936年出品)《、啼笑因缘》(张恨水原著,1932年出品)等。 被改编成电影的新文学作品也不少,如《春蚕》(茅盾原著,1933年出品),《雷雨》(曹禺原著,1938年出品),《家》(巴金原著,1941年出品),《祝福》(鲁迅原著,电影名《祥林嫂》,1948年出品)。古典文学名著不但被改编成电影,而且还不断被重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即如此。还有少数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了中国电影。如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0出品的《车中盗》改编自林纾翻译的《焦头烂额》(该小说为商务印书馆出版,有1914、1920年等多个版本),明星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的《空谷兰》改编自日本黑岩泪香的小说《野之花》。这些现象表明,文学对电影的援助并不限于特定文学类型,它所蕴含的电影资源是立体而全方位的。 中国电影在改编文学作品中起步和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公映《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影片,标志着世界电影正式诞生。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发展晚了10余年。所以当中国开始自制电影时,如《火车到站》般的简单实录社会场景的电影,显然已不能满足观影的需要。而当时,中国电影专业人员奇缺,电影制度也是一片空白。这迫使它不得不从其它艺术中寻求资源。于是,同样具有表演艺术特质的舞台剧成为首要的借鉴对象。 事实上,1940年代以前出品的电影,除了戏曲电影,很多影片都带有戏剧表演的痕迹,这从《少奶奶的扇子》(1928)《、啼笑因缘》(1932)《、神女》(1934)等影片中都可看出。 电影制作成本巨大,为使其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消费市场。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单单改编作品的作家名字就足以在广告上确保电影的质量。正因为文学名著可以为电影提供盈利的保障,因此,电影公司偏爱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改编一直长盛不衰,甚至至今仍活跃在电影银幕上。朱瘦菊在1926年推荐将《西厢记》改编成电影时即表现出了这种见识,他说,《西厢记》文字之茂美、情节之委婉有如春花秋实各擅胜场,大中华百合公司拟将其搬上银幕,拍成之后必将令读者惊喜不已。 此外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