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撰写传统戏曲历史路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史撰写传统戏曲历史路线

文学史撰写传统戏曲历史路线 中国传统戏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元杂剧更是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象征深入中国文学史经典序列之中不可撼动。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中国传统戏曲基本上销声匿迹,个中缘由是文学史家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不是“现代”的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只能书写“现代”的话剧。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比较隐含的是中西对比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先进与落后的价值评判,内在实质是为新文学争取正统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传统戏曲要好过其在现代文学史中的遭遇,下面我们将对当代文学史曾经书写传统戏曲的方式进行梳理并对其利弊予以考量,以求解决如何书写传统戏曲这个文学史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政治性与开国气象 1960年代,传统戏曲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体现了政治性目标任务,并代表着开国气象。华中师范学院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是其中的代表。首先,以“概述”的形式展现了当时传统戏曲发展与改革的全貌,不同剧种都得以在文学史中出现。例如京剧《三岔口》、《将相和》、《阿黑与阿诗玛》,黄梅戏《天仙配》,吕剧《李二嫂改嫁》,福建梨园戏《陈三五娘》,闽剧《炼印》,豫剧《冬去春来》、《刘胡兰》,湖南花鼓戏《战鼓催春》,沪剧《母亲》、《星星之火》、《鸡毛上天》,扬剧《黄浦江激流》,越剧《斗诗亭》、《风雪摆渡》,粤剧《红花岗》,楚剧《刘介梅》,祁剧《黄公略》,昆剧《红霞》,评剧《金沙江畔》,秦腔《赵氏孤儿》,汉剧《二度梅》都得到了列举并予以简略介绍。遗憾的是在这以后的当代文学史中很少这样全面的介绍各个剧种的成就,而只列举个别剧种。其次,对经典的戏曲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与湖南花鼓戏《生死碑》、新编革命题材锡剧《红色的种子》成为重点分析的剧本。文学史从这三个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典型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强调政治第一的标准,充分体现戏曲为当时政治服务的积极作用,这与当时分析其它文学作品是大致的评价套路。凸显戏曲改革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教训是此时文学史家分析这些戏曲作品的显在目的,所以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当时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成为文学史编撰的指南。文艺为政治服务是当时改革传统旧戏曲的现实功利性,很多国家领袖个人对戏曲的爱好也至关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动乱创伤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的那种民族自豪感,那种在旧中国基础上创建新中国的热情都使得对传统戏曲的改革充满希望,并予以重视,这是以文化自信力方式体现出来的开国气象。最后,不足之处是将戏曲活动与当时的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第一编以“对戏曲改革中反历史主义的批判”的篇目对杨绍萱等人的“反历史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并论述了这场批判的历史意义。这一节是在第一编第二章“对《武训传》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批判”中,这就将戏曲活动中的“反历史主义”置放在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于是,传统戏曲与当时的文艺思想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戏曲改革中的学术争鸣予以政治化处理,并导致批判夸大,而学术性缺失。 二、在政治性与文学性之间徘徊 1980年代,传统戏曲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表现为在政治性和文学性之间取得平衡,二者兼顾。同样是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2]是突出代表。首先,在三册文学史中都书写了传统戏曲,注重了中国传统戏曲编撰的连续性,显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性发展。即使在“文革”文学中,文学史家也将柳仲甫执笔改编的湘剧高腔《园丁之歌》予以了较详细介绍。在编写体例上与1960年代的编写体例上几乎一样,对每一时段的经典作品都进行了分析。其次,侧重文学性,但兼顾政治性。这典型体现在经典剧本的选择上,昆曲《十五贯》、《李慧娘》、京剧《海瑞罢官》、《徐九经升官记》、川剧《巴山秀才》、莆仙戏《秋风辞》得到了重点分析。文学史家对《海瑞罢官》与《李慧娘》进行分析带有平反昭雪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学史家重视其是有名的文学史事件,兼顾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在政治性和文学性中寻找平衡也体现在文学史家对样板戏的处理。文学史家在第三册中以““革命样板戏”及唯心主义创作论”的标题将“样板戏”列入批判之列,这与1980年代否定“文革”,“拨乱反正”的时代语境是吻合的。但是文学史家对“样板戏”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60年代初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它们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水平,例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一类是江青一伙予以改编移植的,这些已失去了本来的艺术魅力。第三类是“四人帮”按照反革命政治目的,准备树为“样板”的作品。经过了如此分类,文学史家就能在文学史中仔细分析现代京剧《红灯记》、《芦荡火种》了,这显示了文学史家在政治性和文学性中腾挪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