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变迁对生态环境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汴河变迁对生态环境影响

汴河变迁对生态环境影响 唐宋汴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人工河流,在隋唐、五代以至北宋时期发挥过重要的航运、灌溉等作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两宋以后,汴河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堙废,如今只有安徽泗县境内有一小段残存。唐宋汴河的变迁对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造成该地区社会经济长期滞后的原因之一。 一、汴河的开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沟通黄河与淮水的通济渠。“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1]开凿工程分两段进行:西段引谷水与洛水循着东汉张纯所凿的故阳渠水道穿洛阳后,在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北)北面入黄河。中间经过一段黄河自然河道;东段则在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开渠,引黄河水向东经阳武、中牟、浚仪(今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梁郡(今河南商丘)、永城、埇桥(今安徽宿州)、灵壁、虹县(泗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入淮河。全段南北纵贯黄淮大平原,全长600多公里。唐宋时,通济渠称为汴河或汴渠,东南接济中原的物资多赖此河运输。随着封建王权经济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唐宋内陆水路运输的黄金干流。《元和郡县图志》卷六载:“隋代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宋史河渠志》也云其“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毋庸置疑,汴河(通济渠)的开通直接促进了唐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唐宋汴河变迁的过程 历史上,唐宋汴河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废而复通、最终堙废的变迁过程。 (一)唐代中后期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力渐衰,统治者无暇修治汴河,致某些河段泥沙淤积严重,八年不能通航。史载:“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2]卷120《郭子仪传》“东都河南并陷贼,漕运路绝。”[2]卷156《王智兴传》代宗时,刘晏、第五琦重开汴河,每年正月发近县丁男疏浚。[3]之后30年间漕路保持通畅。唐末战乱不息、藩镇割据、久不通漕,汴河连年失修,下游很快淤为污泽。[4]卷292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途经汴河时,因感慨眼前的凋敝萧条而赋诗曰:“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更低。旱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5]当时的茅城驿位于宿州西部汴河沿线,诗中反映了这一带因汴河失修而致的悲凉景象。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汴河下游埇桥东南处溃决,两岸全部沦为沼泽。[4]卷292唐末诗人吴融有诗曰:“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岩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6]此时宿州东段汴河已干涸,河床都可以通车了。 (二)五代北宋时期 唐末五代时,宿州西段仍有舟运之利,石晋迁都大梁即因漕运之便。[7]后汉时,曾修汴河沿岸斗门分水并疏浚河阴汴口。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改革政治,整顿军事,鼓励生产,尤其重视汴河下游的疏浚。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他“先命武宁节度使行德发民夫改汴河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议者皆以为难成。荣上曰:“数年之后,必获其利。””[4]卷292“(显德七年)是月,浚汴河口,导河流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4]卷294历经五年,周世宗即疏通汴河,以达江淮。九世纪以后河患加剧水源不稳,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又加以疏浚,并引郑州以西索、须等水以加强水源。[8]卷93《河渠志3汴河上》经此综合治理,汴河成为漕运的主干道之一,与当时的金水河、惠民河、五丈河合称漕运四渠。史载:“唯汴之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8]卷93《河渠志3汴河上》但是,因“汴水浑浊,易至填淤”,[8]卷94《河渠志4汴河下》宋代起初规定三五年一浚,至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因“河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8]卷93《河渠志3汴河上》以后汴口春开秋闭,“终岁漕运,止得半载”。[9]可见,到北宋中期,汴河已淤积严重,漕运大受影响,虽年年疏浚仍不免年年淤高。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二》记载,熙宁年间,汴河自东京开封至雍丘(今杞县)、襄邑一段,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此时的汴河已成悬河。 (三)金元时期 公元1128年,金兵攻占汴京后继续南犯。东京留守司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西人为决堤,黄淮之间顿成泽国。至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宋金在江淮流域长期拉锯,汴河失修失浚淤塞严重。宋室南迁后,某些河段仍为金朝兵马粮秣调运发挥作用。金初曾于河阴设黄汴都巡河官,又“于灵璧县潼郡镇设仓都监及监支纳,以方开长直沟,将由万安湖舟运入汴至泗,以贮粟也”。[10]金朝后来定都中都(今北京),不再需要利用汴河漕运粮物,故朝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