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九――五味以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九――五味以及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九――五味以及食物有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味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一般的人都会分辨。古代很早就懂得五味,这是因为国人有“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间,以味和之”的情结。 中国古代重视五味,是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在前几讲中我们曾经论证过,中国人走上了粒食的歧路之后,是以粟为主食的。鉴于那时候的加工水平,粟既脱粒不干净,经常硌牙,又干涩难以下咽,于是先人们创造了将肉物与菜料一锅煮的羹。在油炒方法没有推行的时代,人们通过羹(之后浓缩为菜)来享用美味而得以“就”着粒食下咽。有了多变的滋味之后就使得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在商代之时,调味品主要是盐和梅,取咸、酸为主味,正如《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赞美他的宰臣的话,意思是说,没有高明的宰臣参与治国就像缺少调味品的羹汤。到了周代,调味虽然少不了盐和梅,而更多的是用酱,这种酱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醯醢之类。 上古有酸味的酱,叫做醯(xī)。醯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菹(zū)。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醯(jī)。腌肉腌鱼叫菹,有鹿菹、鱼菹等。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上古的肉酱叫醢(hǎi)。醢有多种:除醢(tǎn)醢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 上古的羹有两种,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是饮用的大(太)羹。“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左传 葵即冬葵,是一种古代蔬菜,现湘、赣、川仍有栽培。《诗“七月烹葵及菽”句。 藿即豆叶。《广雅“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苦即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苦。 薇,即大巢菜,一说是野豌豆。《诗“言采其薇”。 梅原产我国,为落叶乔木。《诗经》、《夏小正》、《尔雅》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梅在商周作为酸味调料。一般认为,我国南方的梅是杏树南迁后的变种,逐渐由果实树发展为观赏花木的。梅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中华民族独立不屈的精神。 周代天子的饮食分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礼记:“献孰(熟)食者操酱齐。”酱齐便是复合调料。《周礼“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用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从百二十品肴馔配百二十瓮酱可看出,一肴是配一酱的。也就是说,周王的肴馔都是淡味的,进膳时要现吃现用不同的酱来调味。孔老夫子有句话,“不得其酱,不食”。说的是在当时,各类肉食要按传统规定的酱汁调味,如食鱼脍要用芥酱等。所以孔子才说没有所需的酱就不吃鱼肉。周礼还有一条规定,叫做“毋?醢”,是说作客时千万不要直接喝主人的调味酱,那样对于主人客人都是很丢面子的事。到了汉代,酱已经不再指称醯醢,而成了豆酱和面酱的专称。 中国历代的厨师和美食家都十分看重酱。五代陶谷的《清异录》认为,“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宋代的《梦粱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开门七件事”的俗语在民间一直传流至今,可见其影响之深。 应该说,在人类饮食历程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无滋无味中度过的。当甜、酸、苦、辣、咸这五味成为人类的重要追求目标时,烹饪才具有了烹调的丰富内涵。 上述的甜、酸、苦、辣、咸这五味,可称为原味,这是人类味蕾的最初始的感觉。舌头是一块有着粗糙表面的肌肉,表面布满了乳状突起物,称之为味蕾,味觉胚体则在这些乳头之中。味觉胚体本身有大约50至150个味觉接受细胞群,它们的顶部呈球状并张开着,称为味觉孔道。溶解物的分子――“味分子”,进入味觉孔道和突起物相互作用,来自味觉细胞内部的纤维状的放射物包围着味觉孔道。在微小的突起物中,味分子与接受器味觉细胞中的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能进一步产生化学物质,它像神经传递素一样作用着,刺激神经把信息传递到味觉胚体。神经传递素沿着一条神经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在意识中便出现了知味。 所有的味道接受器都分布在舌头上,而五种基本味道――甜、酸、辣、咸、苦,不同的味道会使舌头的不同位置产生十分强烈的感受。舌端对甜的感受力量最为明显。酸和咸则感觉在舌头两侧,辣的感受主要发生在前端和两侧,而对苦的感觉则与舌的后部、咽喉的前部有关。据研究,这种奇妙的分布构成了一种安全保护网。因为用舌头尖尝甜味可以探测出有益于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而许多有害的物质都是十分苦的。因而,苦的接受器位于舌头最后端起着防卫作用,使吞咽在那里能够受到阻止。实际上,十分苦的物质会刺激起呕吐的反应。一些生物化学家认为,辣、酸、咸的味道一般是与味觉细胞膜相互作用的离子化的分子味觉反应。而甜和苦的味道通常需要有刺激物,这些刺激物的分子结构比较复杂,不能被离子化,在释放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长时间的化学变化,苦的味道刺激过程尤其复杂。 除了舌头的味觉之外,鼻子的嗅觉也在知味,可以说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