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鲁日格勒”舞是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不同称谓。 在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达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又有“罕伯舞”之称。 “鲁日格勒”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人常在夜晚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日格勒”舞以群舞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表演时舞者上身和手臂的动作较为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任意加入队伍随舞,当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大家一齐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舞蹈中多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的动作及舞蹈形象。如今,在“鲁日格勒”舞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面临失传的危机,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聚居在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将“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舞。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如从原始狩猎篝火歌舞中保留下来圆圈队形、模仿走兽吼叫和飞禽鸣叫的呼号等内容;另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队形有多种变化,演唱的新曲数量增多,歌舞内容更为广泛,衬词更加丰富和独特。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库麦勒”舞有比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第一段“比歌”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第二段“赛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第三段“打斗”,以打斗为主,演员随着高声激昂的呼号,振臂挥向对方,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最后决出胜负来结束歌舞表演。 “哈库麦勒”舞可谓研究和探索北方民族原始狩猎歌舞发展和沿革的“活化石”。此外,“哈库麦勒”歌舞与满族“莽式”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歌舞中出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莽式空齐”的“举一袖于额,反一手于背,盘旋作势”是基本一样的,这种相似之处很值得研究。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体制是“政教合一”,库伦旗一带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成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安代舞的起源有30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舞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舞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0多种。安代舞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安代舞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舞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嬉笑怒骂,不拘一格。 近400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渐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礼仪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舞最长持续时间竟达40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新中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舞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近年来,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查 玛 查玛艺术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过,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查玛在内蒙古的兴起,源于宗喀巴创建的黄教的传播,是蒙藏宗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查玛传入内蒙古的时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内蒙古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类别:一是“经堂查玛”,二是“米拉查玛”,三是“广场查玛”。广场查玛因为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按照宗教的解释,查玛登场人物是神而不是人。威望高、资历深的喇嘛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