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宫廷描金大龙柜工艺及年代
漫谈宫廷描金大龙柜工艺及年代
在北京后海湖畔某会所里,珍藏着一件硕大的黑漆描金龙柜(图1),高220厘米,宽187厘米,深82厘米,造型为方角平面竖式,又称“一封书式”;双门对开,中设闩柱,柜体下带浅仓,腿间有拱形牙条;在双门正中的偏上方有菱花形面叶的铜饰件,门边的铜铰链各为三个,柜足有铜包脚,铜饰件上有錾花鎏金的鱼子地缠枝莲龙纹。这些铜饰件为早年补配,门边中间的铰链是添加的,原来各为两个。
此柜的龙纹脚爪为四指,属于蟒龙,低皇用器物一等,据说原为清朝时期某王府之物,辗转流落到了民间。笔者经过实地观察,发现其龙纹的脚爪四指比例不协调,有抹去一指的痕迹(图2),从而得知它最
初也是五指真龙的纹饰。其龙纹的特征为:头顶有多个凸起,垂眉虾目,双须细长,鼻头短平,下颌长出(图3、图4),与官窑瓷器(图5)等康熙朝的龙纹器物标本进行参照对比,其康熙朝制作的风格特征十分明显。此柜的造型比例与北京故宫太和殿(金銮殿)两壁陈设的紫檀雕云龙纹顶竖柜(图6)的底柜相近,它原来应该也是有顶柜的,因年久辗转而佚失了。此柜又名“朝服柜”,其宽大可以使朝服不加叠皱地贮藏其内。根据比例推算,它加上顶柜后,高度约320厘米左右,仅次于太和殿的紫檀雕云龙纹顶竖柜(高370厘米)。笔者推测此柜在康熙年间曾经成对地陈设于紫禁城内某座主殿(不排除太和殿)的两壁,以壮威严之势;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清高宗对紫檀木的嗜好,这批描金大龙漆柜被紫檀雕龙大柜替换下来,抹去龙爪的一指,降格赏赐给了贵族王爷,作为王府的正殿―银安殿陈设使用。
在工艺制作上,此柜以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底胎,通体糊?布,桐油料灰底,外髹黑色大漆,里漆为橙红色(图7),漆地断纹密布。其正面和两侧均描绘有纹饰:一对柜门和柜体的两侧饰有缠枝莲地五龙纹,图案的格局中间为一条团形坐龙,四角为对称的游龙,两升两降(图8A、图8B、图8C);柜体的前脸饰有锦地、缠枝莲和行龙纹。纹饰以赭黄色的金脚漆(注)打底,贴浓淡双色金箔,黑漆钩理,学名称“黑理钩描金”,行话又称“平金开黑”。虽然历经多年的拂拭和侵蚀,纹饰的金色大部分已 经消褪,但金脚漆上的纹理依然清晰可辨,显得十分精美富丽,具有清代宫廷器物的工艺风格。
2010年春末,朋友介绍在法国巴黎的集美博物馆里也藏有一件类似的黑漆描金缠枝莲龙纹大柜(图9),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觅得集美博物馆的照片后,就将这两件藏品做了认真比对,从造型、体量、漆色和纹饰等方面看,它们确实非常相似,尺寸也相当接近(232×192 厘米),应该是同一个作坊时期相近的制品;巴黎集美博物馆里的那件龙纹大柜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流落到了法国,当时它是配有顶柜的(图10,尺寸为312×192×83厘米),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丢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那件大龙柜的后背上方的正中赫然题有“大明万历年制”的描金款识,长期以来,该柜一直被视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宫廷家具。这简直太蹊跷了,难道笔者最初对北京这件大龙柜的年代判断有误?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再次对北京这件大龙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离奇的是,北京大龙柜的后背并无“大明万历年制”的描金款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将二者的后背图片进行比对,笔者发现它们都曾经被修复过。北京的这件只是近些年对其漆地剥落之处(后背下1/3靠墙根处剥落最严重)进行了修补和纹饰接续,整体上的纹饰并未动手,仍旧保持着原始状态(图11);而法国的那件除了对漆地剥落之处进行了修补之外(见图12,局部纹饰显得呆滞),又将原有的纹饰重新描漆贴金并且做旧,以求达到完美的装饰效果。这种修复方法对于原有的纹饰没有篡改,工艺和材料也基本符合,应该说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大明万历年制”的描金款识却是添加的。
明代宫廷家具的年款大多是由宫廷画匠题写的,水平虽然不能与书法家媲美,但自然、率真(图13)。法国那件大龙柜上的年款则是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人仔细斟酌着书写的,字体虽美,但显得拘谨、呆板(图14)。
其次,法国那件大龙柜的后背四边金线因做旧所露出的金脚漆发红,与原始的赭黄色金脚漆不一致,年代特征偏晚。笔者在拙著《明清大漆髹饰家具鉴赏》(海天出版社出版)第七章里指出:“判断描金家具的年代,除了观察其造型、纹饰的风格以及漆地的老化程度等以外,贴金的金脚漆也是重要的线索。其颜色从明代至清代中期以黄色居多,它养益金色(《髹饰录》第82条杨明语),金箔摩残后的色差不明显,但在描绘时甚费眼力。用黑色金脚漆者,金箔摩残后颇带古趣,成黑斑以为雅赏也(《髹饰录》同上条语)。清代时,紫红色金脚漆的使用逐渐增多,至清代后期时,金脚漆已大都为紫红色及黑色两种了。”
再者,古代的描金家具在画好纹饰以后,一般都要笼罩透明的油或漆加以保护(包括题写在器物外面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