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顺口溜看农村养老之忧.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顺口溜看农村养老之忧

由顺口溜看农村养老之忧我国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除极少数五保户由集体供养外,绝大部分老年人则要靠家庭子女供养―这就是我国农村的实情,在目前还主要靠子女养老的广大农村,“孝道”须臾不可或缺! 时下,在豫西南农村有些顺口溜是反映老年人生活现状的: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儿子烧煤孙烧气儿,老头老婆柴火棍儿;儿子压水孙抽水,老头老婆得抬水…… 几多农村老人的尴尬 杨文老人的感慨: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又变成了孙子。” 杨文是河南省内乡县赤眉镇王沟村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曾担任村民小组长并兼任村民事调解委员,一辈子不知处理过多少赡养纠纷案件。可是,到了老年却遭遇了同样的情形―前几年因为赡养问题,两个儿子推诿扯皮。前年,两个儿子不幸一块出车祸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让杨文老两口痛不欲生,然而不料想,因为赡养爷爷奶奶的事儿,两个孙子商量不到一块儿,整天吵吵闹闹的,今年4月份,还闹上了法庭,搞得当了一辈子“民调委员”的杨文颜面尽失,不但在村里抬不起头来,而且为了索要法院判定的赡养费用(米面和药费等),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告两个孙子和孙媳妇。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又变成了孙子。” 面对笔者的采访,面部表情极其复杂的老杨无奈地自嘲和叹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了。” 周全生夫妻的遭遇: “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 河南省内乡县赤眉镇竹园村的周全生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几年靠养猪致富,年收入10万元左右,二儿子的花生米加工生意也红红火火。他们在富裕之后都各自为自己的儿子盖起了小洋楼,可在养老问题上,却十分吝啬。刚开始是每人养一位老人,后来又嫌弃老人不中用,怎么办?后经多次做工作,兄弟两人出资在村头苹果园边上给老人盖了一间小棚屋,算是两位老人的安身之处。 河南省内乡县人大代表、县文明办主任张宛玉告诉笔者:如今,在一些村庄的边沿或偏僻之处的低矮小屋里,住的多是年迈的老人,而这些老人却不是无儿无女户。少的家有一男一女,多的则有二男二女,而他们却不能与儿女们住在一起安度晚年。 胡老汉的生活待遇: “儿子烧煤孙烧气儿,老头老婆柴火棍儿。” 杨庄村的胡老汉只有一个儿子,老两口对其爱如掌上明珠。辛苦一辈子把儿子拉扯大了,使他成家立业。等儿子有了儿子,胡老汉老两口更是倍加疼爱,不顾年老体弱,又帮儿子把孙子拉扯大。寒来暑往,数番春秋,转眼又到了孙子成家立业的时候。可孙媳妇却提出不跟公公婆婆一块儿住,必须给他们小两口另建一处独院才肯嫁过来。怎么办?在当初儿子结婚时,胡老汉为了让儿子住得宽敞,自己和老伴就搬出老宅,另选一处安身。这下孙子也要住单门独院,儿子只有搬出,占了胡老汉的住处,而胡老汉简易住房不能再住了,不得不再一次搬迁,在村边炕烟炉旁搭起一间简易住房。 杨庄村村主任杨新民告诉笔者:原本想“四世同堂”的胡老汉,不得不与儿子、孙子分居异处。如今祖孙三代的生活状况迥异:孙子结婚后一日三餐烧的是液化气,儿子虽赶不上孙子,却一年到头烧煤球儿,唯独胡老汉老两口因丧失挣钱能力,无钱购煤更别说液化气了,只有每天起早贪黑背起箩筐拾柴烧。如今的年轻人呀,只顾自个儿享受不管父母死活。真是“老来难啊”! 王大山老两口吃水艰难: “儿子压水孙抽水,老头老婆得抬水。” 胡杨村王大山老人,老两口儿今年70多岁,生有一男两女,两个女儿出嫁后,儿子也成了家。前些年老两口既能下地劳动又能照看孙子,可以给儿子顶扛“半壁江山”,儿子就让两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等到给孙子盖了“上四下四的小洋楼”并娶了孙媳妇后,老两口也到了人生的晚秋,成了只能吃不能干的“废物”,被儿子驱出门外。在村南路边的一块儿菜地里给老人盖起了两间小草房,让两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孙子吃水用的是抽水泵,电闸一推,清水哗哗流,使上了自来水;儿子虽然落后,但家中也有压水井。可儿孙两代人都不舍得给王大山老两口打口井,一对老人只好每天用一根棍儿和一只水桶,到邻舍家抬水吃。 农村老人赡养难透视 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郑德欣告诉笔者,2005年以来,内乡县农村赡养案件每年均以7.3%的幅度递增。 郑德欣告诉笔者,形成拒养老人并造成赡养纠纷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社会因素: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老人大都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庭由主角变为配角;“家长”位移,老人的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二是打工经济潮起潮涌,青年人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私自利图享受,视老人为包袱、累赘,不愿吃苦侍候年迈的父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