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和顿悟.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智慧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和顿悟

语文教师的智慧 与语文教学 冯 为 民 智慧是什么 1.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一种“能力状态”,是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是对人类有利和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一种能力状态。 2.1912年,美国专家认为,智慧是种抽象思考能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是从既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取教训的能力等等。 3.李费认为,智慧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和顿悟。 4.叶澜教授认为智慧型教师要具有敏锐感受,有准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制;要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要有积极投入学习生活、愿与别人进行对话的魅力。 5.钱学森认为,智慧有两种,一种是量智,一种是性智。他提出了“大成智慧学”,是在告诉我们智慧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的结合。 性智:一个人把握全面、定性的预测、判断的能力,是通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而形成的。性智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结果,难以用电脑模拟,人们对艺术、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创造与鉴赏能力等都是形象思维的体现。量智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计算,通过科学的训练而形成的智慧。人们对理论的掌握与推导,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属于量智,是逻辑思维的体现。所以对青少年的培养来说,艺术与科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语文教师的智慧 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大素养:教育追求、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人的生存有一个终极目标:追求人生价值。人会对生存状态不断反思,形成生活自觉,由此派生出生活的理想,并不断追求,追求生活的审美与价值等。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 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成长的智慧,关于自身成长、学生成长、人类成长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仅需要用成长的智慧去创造智慧的教育,而且它的生命力和归宿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引导和 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 幸福地发展成长。 1.语文教师的生活方式 1)教师的传统生活方式 ①规范地生存、规范地生活 教师的生活往往比较规范。但只有规范是不够的。如果这种规范只是来自于外部,不出自自身需要,那这种规范就是消极的。规范不能妨碍创造。 ② 教师生活是狭隘的 教师的生活空间比较狭隘。其好处在于可以远离社会的浮躁,可是这种狭隘会影响我们很少去考虑人生的、世界的等多方面的问题。 ③ 教师的生活是重复的 这种重复会给教师带来什么?那就是对教育更加熟练、轻车熟路。不过,这也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的惰性和倦怠。创造与发现就淹没在重复的生活之中了。 ④教师的生活无边界 工作无边界,生活负担不断加重,会导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降低。 ⑤教师的生活时尚化 时尚不能拒绝,时尚却可以选择。时尚意味着未来生活的创新,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发展。可是,时尚并不都是高尚的、健康的,有些时尚是低俗、流俗、粗俗。 (2)未来的生活方式 ①知识化的生存。 ②虚拟化的生存。 ③数字化的生存。 ④速度化的生存。 (3)教学生活应该成为智慧生活 第一,课程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程作为教师生活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不断领略前人的智慧,挖掘前人的智慧思想,而不是简单地用“知识”来简化课程。 第二,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其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对饱含智慧的教学内容的转译与传递,这期间教师会不断受到各种智慧挑战,需要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充盈智慧。 第三,教师肩负着涵养学生智慧的责任,在这种智慧性任务的压力下,教师应有不断求索智慧的动力。 第四,教师在本质上是一种设定性存在,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由社会设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是学生的未来。 热爱智慧、追求智慧,因智慧的无止境又无法企及而为智慧所痛苦,这些智慧体验虽然是教师自己的历程,但其实也是在成就学生的智慧生活。 2.教师智慧生活的形态 (1)以智慧为生活目的 生活面临各种挑战,教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价值困惑,一些教师失去了对终极实在的信仰和追求,转而趋向暂时性和过于现实化的生活目的。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讲求功利、贪图安逸、认同低俗文化,以“打发日子”的心态对待生活,缺乏对生活目的的高远追求,不对生活目的进行反省。表现在教学生活中,忙于对付各种教学事务,以完成工作为目的,被动接受教学生活的种种局限和不理想状态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