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小组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终南山-小组课件

《终南山》 王维 一、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玄宗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开始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先后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历任右拾遗、河西节度判官等职。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因此被定罪入狱,但终获赦免,官复原职,官至尚书右丞。王维晚年皈依佛教,无意仕途,常焚香独坐诵经。 两次转折,影响了他的一生。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王维的诗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时期创作诗歌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背景 王维开元二十九年曾隐于终南山,本篇大约作于此时。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写终南山的宏伟气势和变化万千的韵致,表现出一种隐逸情怀。《唐诗镜》:“‘阴晴众壑殊’,一语苍然入妙”。《唐诗选》引玉遮曰:“‘入看无’三字妙入神”。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分析全诗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到海隅”(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写云海,移步换形,重点。 “白云回望合”(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它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青霭入看无”(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颈联为鸟瞰。 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把晦明、高低、远近的千山万壑之姿态尽收眼底。 而“阴晴众壑殊”(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 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