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尼斯弗利岛》及陶渊明诗歌对比研究.docVIP

《茵尼斯弗利岛》及陶渊明诗歌对比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茵尼斯弗利岛》及陶渊明诗歌对比研究

《茵尼斯弗利岛》及陶渊明诗歌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021-01 摘要: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归隐的愿望,描写了许多幻想的仙境。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不少学者认为二人的诗歌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本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为例,揭示叶芝渴望的是一种与精灵为伍的仙境,是虚幻的;而陶渊明追求的是躬耕田园,是真实的。本文探讨了二者的区别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自然与理想;个人主义;理想主义 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不是一首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这首诗歌折射出了现代人普遍的心理欲求:摆脱单调乏味的现代生活,回到田园牧歌的宁静世界。叶芝早期诗歌中所表现出的隐世情节与中国诗人陶渊明与许多相似之处, 但两者存在着实质的区别。 一、自然与理想的结合的相同 叶芝早期的诗歌创作深受其个人性格、家庭、爱尔兰民间神话传说的影响,着重于爱尔兰民谣、神话和历史题材的创作,诗风中带有前拉斐尔派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现出脱离现实的唯美主义倾向,富有朦胧美。 《茵尼斯弗利岛》是叶芝这一创作时期唯美主义浪漫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名篇。 全诗仅由三个四行世界构成,诗一开头,诗人便直抒胸臆,要到茵尼斯弗利岛去过幽静的独居生活,想象着要在湖岛的林间空地上,在如此美妙惬意的环境之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安逸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读叶芝这首诗,让我们想起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饮酒》中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虽然这两位诗人国度不同,时代迥异,但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内容上,这两首诗都是写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都想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陶诗中的“结庐”、“采菊”与叶诗的“造屋”和“养蜂”如出一辙。二人的诗歌都将自然与理想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二、叶芝与陶渊明不同的隐逸世界 因为有了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叶芝这首诗歌简单地视为一首简洁明快、略带忧伤的田园山水诗。然而,叶芝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远不及它们的相异之处,或者说两人的生活梦想和价值观念有更多不同。 (一)神话仙境与乡村田园 叶芝在年轻时充满了幻想,渴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是,与其说他希冀现实生活中能有这么一片乐土,不如说他在编织一个神话中的仙境。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中表达了对美的绝对崇拜,对商业、政治和新闻等的蔑视,他追求的最高境界,与现实相脱离,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 陶渊明终生不满现实,厌弃官场,转而躬耕田垄,咏叹田园,但他从没有脱离人间生活,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乡间田园生活的气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写得分外潇洒,但写的是在人境而非仙境中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里既排除了虚无缥缈的神仙和精灵,也排除了滚滚红尘的车马和喧嚣;只有一颗宁静的心依傍着大自然中的篱笆、菊花、山峦和飞鸟,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难辨彼此。 (二)个人与社会 从叶芝的诗中,我们感觉到那仙境上似乎只有诗人自己,与世隔绝。诗人只是幻想自己如何在这座与世俗隔离的小岛上享受宁静。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彼岸世界是依依不舍的。最后一节诗人站立在灰暗的车道或石街,思绪骤然回到现实。石头路面的质地坚硬粗糙、颜色灰黑, 隐晦地传达了诗人在结束想象世界的精神漫游时所感受到的现实的冷酷。而站立则表现出诗人回到现实后愕然、僵硬的姿态。灰暗的街道, 僵硬的站姿与彼岸世界丰富的色彩、悦耳的音响和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对比鲜明,现实的此岸对想象的彼岸形成强烈的反讽。 与之相比,陶渊明的诗歌里经常会出现普通的人们。就如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村民们和谐相处过着自在的生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 叶芝的石楠岛和陶渊明的桃花源分别代表了两人的隐逸世界和田园理想,相较而言, 叶芝更具个人主义色彩,更欣赏孤独中的宁静,渴望的是无为的人生;而陶渊明更具社会理想,更追求人境中的遁隐,需要的是有为的世界。 三、造成不同的原因 陶渊明生活在晋朝,那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反映的就是这样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农业文明。处于19 世纪末的叶芝则深切体验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不绝于耳的噪音、雾化的毒气、污染的水流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商品化和都市化使人们跌入一种孤独、苦闷和困顿的生存状态。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年轻的诗人不由得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唯美主义倾向。因此,陶渊明笔下的自然是农业社会的,美好的、自足的;而叶芝的自然是人为地、破碎的,他只能寄托于幻想中的仙境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