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建设

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摘要:根据省重点专业的要求,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确定了专业建设目标,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六方面进行了建设,取得了专业建设的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通信工程;重点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2-02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精神,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省重点专业的要求,制定了专业建设方案和措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创建于1995年,同年面向全国招收专科生,1997年升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现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一级学科,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越来越合理。已培养大学毕业生810人,培养硕士65人,正在培养的硕士研究生52人。本专业于2007年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做到学科方向明确、教学质量优秀、科研能力一流、人才形成团队、办出专业特色。具体目标如下: 1.构建“知识—能力”并行教育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与重构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现代电子设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使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上更加合理,争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45%以上,全部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3.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信号处理、通信系统、物联网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中青年教师队伍。 4.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合理规划,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加强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改革思路的圆满实现。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 三、专业建设内容和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我校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以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出发点,研究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和创业“五位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和面向人才国际化和信息现代化的“631”培养模式,[2]以此为基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省教改项目“新世纪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面向人才国际化和信息现代化的“631”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三部分,通识化教育占总学分的34.5%,其中文科课程占通识化教育学分的41.8%,体现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19.1%,强化了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通过设置通用模块、现代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通信安全模块4个专业培养模块,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多种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案。实践类教学体系包括创业教育专题、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占总学分的20.6%,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人才引进与自培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学名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水平,保持专业的发展后劲。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教师队伍中有12名教师评为校级以上优秀教师、十佳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名师等。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其中博士学位占46.7%;全部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64.7%。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市局级和横向课题25项,科研经费达917.26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教研奖励9项,所在团队获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荣誉称号。 3.教学条件建设。合理规划,申请和筹措资金投入到专业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加强本专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