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内窥镜特性LED冷光源分析.doc
医学内窥镜特性LED冷光源分析
--1.绪论
随着光电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光学不断与周边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新的应用领域。医用电子内窥镜技术集传统光学、内窥镜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身,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医疗器械。近年来,尽管医生通过常规电子内窥镜可以直接观察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组织形态,从而获知体内病变的情况,发现颜色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但是对于消化道徵小的、扁平的早期癌变和异型增生则不易诊断,甚至常常导致漏诊,因此医学电子内窥镜动态光谱成像技术已然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使传统内窥镜成像技术条件下不能识别的异常组织变得清晰可辨,增加了表浅病灶及早期癌变的检出率,其诊疗优势已被医学界所共识⑴。
1.1医用内窥镜发展概述
医用内窥镜是一种用于检查体内器官健康状况的医疗仪器,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可弯曲活动部件、照明光源及相应的镜头。内窥镜一般经由身体自然通道插入,比如口腔、鼻腔等,或者由经医生在身体上做的微小切口进入体内,即目前流行的微创手术,从而进行体腔内的观察和组织取样。医用内窥镜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实时观察到体内器官的病变,通过视频图像确定其病变部位及范围等,并可保存患者视频及图像。经图像处理后更有利于病变的观察及检出,大大提高了癌症等疑难杂症的诊断准确率,并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应用内窥镜进行的医学临床检查称为内窥镜检查术。内窥镜的历史由来已久,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发展。内窥镜雏形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460-375年间,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的医疗小组发明了一种直肠诊视器,这种诊视器与我们今天所用的医用内窺镜十分相似[2]。此外,类似的诊视器还在公元70年在Ponpeii (—般译为“庞贝”,意大利古都,公元79年消亡于火山爆发)遗址中被发现过,主要用于子宫颈检查、直肠诊视和耳鼻的检视[3]。在这一时期,内镜检查都是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的。在这之后一段时间内窥检查术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直至19世纪才进入内窥镜真正的发展时期。医用内窥镜发展阶段可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超声与电子内窥镜等阶段[4]。1806年,德国法兰克福的PhilippBozzini发明了一种以措烛为光源的用于观察膀胱与直肠内部的仪器,并称其为“Lichtleiter”,如图所示,整个系统由一花瓶状光源、錯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Bozzini大胆预测“Lichtleiter”将来能作为泌尿系统、直肠、咽口部等的临床检查工具和治疗手术仪器。尽管“Lichtleiter”最终没有应用于人体,但Bozzini仍被誉为第一个发明内窥镜的人。
在将近50年之后,内窥镜之父Antonin Jean Desormeaux描述了一种改良型的“Lichtleiter”,它以燃烧酒精和松节油的灯作为光源,通过透镜将光线汇聚以增加照明亮度[6],从图1.1(b)[7]可以看到器械下部装有类似于酒精灯的装置,但是这个装置很容易造成灼伤的并发症。Desormeaux首次将该器械用于人体,并于1868年首次在文章中提出“内窥镜”一词。1867年,牙医Julius Bruck将电流通过钻丝环使其过热发光,并以之作为光源来观察患者的口腔,他可以称得上是使用内光源的第一人,同时是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的前身。以上发明的均是开放式硬管式内窥镜,由于其照明强度弱,且容易造成灼伤,所以无法更深入地观察人体器官内部。直到1879年,柏林的泌尿外科医生MaxNitze[3]发明了一个包含光学系统的内窥镜,光学结构如图1.1(c)所示。其光源用的仍然是Bruck的照明方式,但是采用水冷的方法进行冷却以避免灼伤。这种用电热丝作为光源的方法是非常笨拙的,直到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特别是出现微型灯泡后,人们将小灯泡置于前端,成为那一段时期的标准照明方案。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硬管内窥镜的应用也得到了扩展,在其他内部器官的检查中得到应用。1881年,Mikulicz和Leiter利用硬管光学系统成功地制成了第一个适用于临床的胃镜。1901年,德国外科医生Kelling将硬式内窺镜直接插入狗腹腔进行观察,这是现代腹腔镜的前身,1911年,瑞典内科医生Jacobaeus将腹腔镜内窥术用于人体,并首次提出“腹胸腔镜”。在硬管镜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提到Hopkins发明的Rod- lens system[8]。该光学结构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图像亮度更高,视场角更大,从而可以观察到比以往硬管镜更大的范围。光学性能提高,端面直径减小,并且可以在目视端接驳相机、摄像机记录数据。由于人体内部器官多数存在解剖学上的生理弯曲,为了减小病人的痛苦,也为了能够观察到器官内壁的死角,半可屈式内窥镜应运而生。1898年,Kelling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