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国良及表演艺术研究.doc
潘国良及表演艺术研究----表演论文
--1. 潘国梁的艺术足迹
1.1 进入科班 畅游艺海
1963 年 9 月 5 日,潘国梁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三管乡王家庄村。在那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听眉户、唱眉户、演眉户,是这里老百姓茶余饭后、农闲休息之时的一大乐事、快事。潘国梁打趣道:“攥一把这里的泥土,都流淌着‘眉户’的浓汁”。
潘国梁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戏曲之乡。他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腊月村里开始排戏,姐姐、哥哥都是村里业余宣传队的“把式”,每当他们排练时,小国梁总是偷偷的挤进去观看,围在那些戏台上和忙碌的演员们打转,时不时的还哼唱两句,那时候还谈不上有什么想法,只是发自内心简单的喜欢而已。或许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让潘国梁的文艺细胞逐渐丰富起来,在幼儿园里,他演双簧、当指挥、唱国际歌……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在小学里他一直是“明星”级人物,回到家里,还常浸润在戏曲中,为了扮演角色,曾偷着穿家里的雨衣、雨鞋,带着爷爷的花镜、把玉米缨子当做胡子、把好好的草帽剪了当道具;为此,潘国梁没有少挨父母的打骂,这些看似是顽童的恶作剧,实则为一个少年心灵深处对戏曲艺术爱好的萌发。
“文化大革命”期间,凡事都有进门的门槛,那就是“成份论”,家庭的出身决定了人们身份的地位,成份那时在人们的心中有着不小的影响。上小学时,红小兵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出身好”活动积极的学生可以早一点参加组织,直到三年级,潘国梁还是没有被评为吸收加入红小兵,原因在于他家的成份比较“高”。这样的社会氛围刺激着潘国梁幼小的心灵,这使他养成了少言寡语、谨小慎微的生活习性。父亲谆谆教诲:做人就要有志气。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志气!无论干什么,都得把它踏踏实实地干出个样儿来!这些话在潘国梁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家里孩子多,出门一定要靠自己”,就是这样一句普通的话,促使潘国梁从小在学习、生活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言传身教苦学习,也受到了老师的喜爱,终成为一班之长。在邻里的眼里,什么时候看到的都是父母为别人家帮忙小跑着的身影和手中不停的活儿,父母的言行在少年国梁的心中扎了根,这种伴随着他一路走到了今天。受“文革”的影响,潘国梁的父亲眼看着孩子没有高中上,为了他的前途着想,决定尊重他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戏曲。
12 岁时,潘国梁跟着父亲来到了县城报考县办艺校,为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用土布给他缝制了新衣服。父亲个头不高,父子俩都不善言谈,给评委老师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被刷了下来,但是潘国梁并没有气馁,回到家里,回到学校,除了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外,一有空就向有文艺特长的师长、学长请教,跟着他们排练,演出节目,为的是有一定的艺术经验。第二年,潘国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临猗中学文艺班(后改为临猗县艺术学校),师从于蒲剧名家解红平先生。在这里,潘国梁开始系统地接受戏曲表演训练。他得知机会来的不易,天不亮就起床练功练唱,尤其是基本功训练,踢腿、劈叉、下腰……每节课下来都是一身汗,并且还参加了学校排练的戏曲《划线》,在学习期间,他曾经写到:“我是为演戏而生,我要为戏剧事业奋斗 60 年”。他刻苦的精神、稳重的性格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半年后,在全县的汇报演出中,潘国梁主演的《沙家浜》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了舞台表演的甜头,随后,他为各个企业慰问演出,小有名气的他迅速红遍了全县。
...............................
1.2 崭露头角杨帆起航
潘国梁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年艺术生涯中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是有一定根源的。这里不妨把时间拨到 1976 年查一查日志,便会使你一目了然。
1976 年,潘国梁凭着立志献身戏曲艺术事业的坚定信念,又考入了临猗眉户团学艺,潜心钻研刻苦学习,练就了较为扎实的表演与演唱基本功。1980 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临汾戏校眉户班录取,工生角、兼习丑与老生。1982 年,戏校未毕业,便随临汾眉户剧团参与排练,扮演《母与子》中的大毛初获成功。
戏校毕业后潘国梁正式进入剧团,有了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不管是什么剧目、什么行当、什么角色,他总是在一旁认真地观看学习,仔细揣摩。也许是因为这份辛苦、这份灵气,他在舞台上的扮相英俊潇洒、表演细腻传神,演唱委婉动听,无论是小生、须生还是丑角,他所塑造的戏曲人物特别受观众的欢迎,随着连续参加了全省、全国戏曲调演并获大奖,又接连主演了几部电影、电视连续剧,一时间,他成了晋南乃至全省戏曲舞台上的名人。在晋南戏迷中,他有了长久的口碑;每到一处,老百姓总是抢着点他的戏。他是团里最让人放心的演员,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做到了不闹情绪,不撂挑子,不误场子。他视演戏为生命,痴迷到几近“傻气”的程度,他时常说:“我爱戏曲,戏曲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