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分’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三分’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

【哲学历史】[胡小伟] 「说三分」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 胡小伟 苏轼《东坡志林?怀古》(《东坡全集》卷一百一,文渊阁四库本)云: 宋代「说话」有「说三分」一科,且有专擅之艺人。据南渡之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崇(宁)、(大)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说: 元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博弈嬉戏部?影戏》: 于此可知三国一段历史,在宋代已经成为「说话」和影戏的表演内容之一,此其常识之谈,故略而不论。按关羽崇拜之起源演变牵扯复杂,笔者已有数篇文章论及。宋代「说三分」即《三国志》的文学化和大众化所以会在仁宗朝骤然兴起,应该还有具体原因。不妨拈出苏轼(1036-1101)为例,略为申述之。 以上引用之三则,不过是本文的逻辑框架。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人、事拉扯一起,前人之惯伎耳。可能是故意制造商业噱头,也可能是靠张力取得论证空间。欲知本文如何,且听一一分解。 一,史观论断:「帝魏帝晋」与「尊刘贬曹」 以苏轼为例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历史观念之转变,在北宋颇具代表性。 《三国志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的形成,无疑与宋代理学兴起,尤其是朱熹(1130-1200)之《通鉴纲目》的盛行有关。而原其初始,则起于欧阳修(1007-1072)康定元年(1040年)著《原正统论》引起的「正统」之争。要言之,具体到三国史,欧阳修在《明正统论》中表明了他的选择:「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用周密(1232-1298)《癸辛杂识后集》总结的话,这场争论的结果是「欧公作《正统论》,则章望之著《明统论》以非之。温公作《通鉴》,则朱晦庵(熹)作《纲目》以纠之。」笑到最后,笑得最好,还是朱熹理学之论占据了历史的上风。 青年苏轼赞成欧公「魏统」之论,他在至和二年(1055年)未登第时,已撰有《后正统论?辨论二》反驳章望之。事实上,眉山三苏对蜀刘政权及诸葛亮都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批判态度。如苏洵(1009-1066)以为「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权书?强弱篇》)「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苏轼《诸葛亮论》则批评说:「取之于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并历数「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俯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并断言「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絶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东坡全集》卷四十三,文渊阁四库本)在《魏武帝论》中则径称「帝(曹操)」为「智者」,唯「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惜其赤壁之败而未能统一天下。(《全集》卷四十二)苏辙(1039-1112)在《三国论》中顺带还批评到刘备,以为:「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宋文鉴》卷九十九)可见尽管三苏是蜀人「蜀党」,当时却丝毫不以帝蜀为意。 在参与国事,尤其是经历「党争」以后,中年苏轼的情感观点发生显著变化。如赞扬孔明:「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余蜿蜒迹,使我寒涙垂。」(《全集卷二十七?隆中》)元丰元年(1078年)在徐州刺史任上《答范纯甫》诗,又说:「而今太守老且寒,侠气不洗儒生酸。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遭遇「乌台诗案」后,苏轼在黄州所作《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撰于元丰五年)则以盛赞周瑜倜傥风流,抗御强敌为主,于曹氏仅以「固一时之雄,而今安在哉」感叹世事之迁。 经历宦海浮沉之后,苏轼晚年看法大有不同。他认为「西汉之士,多智谋,薄于名义;东京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而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未易以世论。」(《全集卷九十四?题三国名臣赞》)已视诸葛为三国之首杰。在谪居儋州时还说「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和陶杂诗》之六),又道「管幼平怀宝遁世,龙蟠海表,其视曹操贼子,真穿窬斗宵而已,终身不屈。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之乎?」(《东坡先生志林》卷十二)并以为: 「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