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日益加剧,蓝藻水华爆发带来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肝毒素,其分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以痕量形式稳定存在于各类富营养化的天然水体中。有资料表明,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可能是除黄曲霉毒素以外导致肝癌的另一个重要诱因,随着世界各国对微囊藻毒素的重视,中国也在相关水质标准中新增了微囊藻毒素这一指标,如今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控制已变得非常重要。 微囊藻毒素简介 一般认为MCs 为细胞内毒素,在藻类死亡、细胞破裂后从细胞内释放到环境中。但是,已有研究发现,藻类在死亡之前也会向水体中分泌毒素。关于MCs 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遗传学因素主导;另一种认为是环境因素主导。 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微囊藻毒素是由水体中蓝绿藻如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鱼腥藻(Anabaena spp.)、颤藻(Oscillatoriaruescens)等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化合物,其可表示为环(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MCs 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需的;X、Z为两个可变的氨基酸残基,这两个可变的L-氨基酸的更替及其它氨基酸的去甲基化,衍生出众多的毒素类型,至今已发现MCs有60多种变体。在众多变体中存在最普遍、含量较多、毒性较大、研究详细的是MC-RR、MC-LR,R、L分别代表精氨酸、亮氨酸。 3. 微囊藻毒素的性质 MCs的性质稳定,在水中为中性或带负电荷的分子集团,可溶于水(1g/L)MCs在阳光照射下稳定,但当其曝露于波长在其吸收峰周围的紫外线中,分子发生异构化,方可使MC-LR快速降解。MCs具有热稳定性,加热煮沸(30min)MCs。 MCs不同异构体稳定性不同,一般的MCs是稳定的,但也有的异构体相对不稳定,在室温下能被水解。由于毒素构型的变化使毒性的大小差异很大,如MC-LR的毒性大大高于MC-RR。在自然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对构型的变化似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从不同季节、不同水域甚至同一水域采集到同种微囊藻毒株的毒性表现出很大差异。 MCs会给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存带来严重的破坏,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水体中含一定浓度的MCs可导致鱼卵变形,蚤类死亡,鱼类行为和生长异常甚至死亡;泥鳅卵发育阶段对MC-LR最敏感,主要表现为心脏发育异常、小头和身体弯曲,并发现心脏和肝是MC-LR的主要攻击目标。研究MCs对藻类、微生物和真菌生长的效应发现:初始50mg·L-1的MCs可完全抑制灰色念珠藻和鱼腥藻的生长,使细胞溶解,并抑制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效应,这也是铜绿微囊藻利用MCs的杀藻作用使其在自然条件下保持为优势藻种的重要原因有学者发现如果给贻贝投喂含MCs的蓝藻可导致其死亡,在贝类组织中检测到了游离和结合态的MCs,并推测MCs主要与蛋白磷酸酶进行结合;有人[8]也从咸水湖的罗非鱼中检测到了MC的存在,并发现MC在鱼肉组织中的含量已接近或高于饮用水MC(MC-LR)标准1 μg·L-1的水平。另外,饮用水中痕量MCs的存在促进人类肿瘤形成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健康,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WHO)出版的《饮用水卫生基准》制定了微囊藻毒素的饮用水标准,推荐源水中LR的标准为1 μg·L-1,我国卫生部也在2001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推荐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标准,与WHO相同。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 微囊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一种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种类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国范围内的水源水质进行过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34个湖泊中有一半以上的湖泊面积处于富营养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涉及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对各大饮用水水源及各种湖泊的监测表明,在夏秋季节藻类水华严重,每年长达78个月,而天然水体蓝藻水华80%是产生毒素的。从加拿大、日本、芬兰、美国、中国等地对湖水、河水、水库水、井水及自来水等水样的检测结果看,有的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出率高达60%87%,淡水水源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需要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系统的检测方法。(HPLC)(LCMS)(L)(ELISA)MMPB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HPLC、LC-MS和ELISA。 生物法是最早采用的常规毒性分析法,通常采用动物口服或注射来间接衡量藻毒素的毒性,毒性强弱用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