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艳琳-自在空间,一点就够
莫艳琳:自在空间,一点就够对许多歌手来说,如果不能红到像周杰伦那么两岸三地齐仰望,红到杨臣刚那样一首歌震动民工界也是好的,如果以上二者皆不可得,红如小众歌手里的大众歌手,也是当下细分市场愈加繁荣中的好选择,譬如台湾的陈绮贞、内地的曹方,虽然被牢牢打上“小清新”的标签,但每每演出,台下森林般的手臂总能让人感慨,清新也是生财高招。
但对2003年就出道的莫艳琳而言,以上三种都成为不能选择。2004年加入太合麦田,次年推出第一张专辑《顽固独身主义》。然而她的形象和唱腔注定不能红遍大众,但最有可能的小众中的大众,也被她屡屡错失。
性格决定命运,发第一张唱片的时候做访问,记者提到她不想答的问题她就真的拉下脸来不答,再一句“就这样吧,我还有事呢”就结束了;还有一次在电台,因为和DJ言语不和她在直播前扬长而去,留下一脸错愕的工作人员以及“非常难搞”的声名。如是数次,而如今红遍小众群体的那几位歌手,也就在歌词里抒发些浅浅的暴戾,对媒体及粉丝哪个不是甜蜜温柔毫无攻击性?
带着对歌手这一行当的失望,莫艳琳渐渐转入幕后,从《看海》让周迅横扫当年乐坛各大颁奖礼开始,不断有人来找她写歌或做制作,包括孙俪、李宇春等。“歌手只需站在台上几分钟,唱好歌就行,化妆、服装都有人准备;做幕后则要更多为歌手去服务,因为一首歌的完成由许多细节堆积而成,你必须控制整个局面,把自己的情绪放在最后。”
变得沉稳之后,莫艳琳如今看来“那几年没有成功也是有原因的,”歌手和外界的交谈,大多数情况只是工作,大家各自完工就好,有些事何必强求?她也开始参加譬如《我爱记歌词》之类的一些综艺节目,目前的想法是“必须得跟音乐有点关系”,但“也许几年之后我会变成一个谐星”,谁说得准呢?关键是,随心就好。不过新唱片《我不能哭》还是把她又一次拉回到舞台。在首唱会上,不仅有曲婉婷、谭维维等一干圈内好友前往助阵,更有久违的舞台和欢呼。又一次做回歌手的莫艳琳在演唱同名曲的时候还是没有忍住眼泪。
在唱片销量屡创新低、业内人士纷纷转行做娱乐咖甚或卖烤鸭的情况下,一个性格激烈的、纯粹以音乐为生的人,空间到底有多大?莫艳琳只想唱歌,没有什么表演欲,过去的唱片把她塑造成长发的淡定文艺女青年形象,去年她把头发剪短还染了一头鲜红,“这才是真正的我”。她想要的生活,就是每年办几次演唱会,有三五个月呆在录音棚里录歌。她说其实现在的状态已经很接近了—如果对名利没有太多需索,没有什么不能满足。
对更多音乐人来说,如果可以不整天抱怨大众只会下载免费MP3而不去唱片店支持正版,音乐依然有广阔的空间,毕竟无论对谁这都是生活必备。“就像我用iPhone,也会越狱下很多软件,但觉得好用的我还是会去商店里买正版,以后的唱片可以让大家先听,觉得不错了再付出合适的钱买下来,重点是如何在试听和唱片之间做连接。”这就像对自在的要求,一点就够。其实唱片能卖多少,这数字还有待时间证明。然而回到舞台对莫艳琳来说也许更重要。
乐评的猫腻
撰文 | 邹小樱
乐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批评、鼓励、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或者提高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全部,那么亲,你太天真了。
早年,我曾任职于门户网站的音乐频道,现在转至幕后,在唱片公司负责企划、企宣统筹工作,每年也会兼职一下《南方都市报》华语音乐传媒奖的评委。实际上,要说乐评对于一位歌手或一张专辑能够起到的影响,无论从唱片公司、乐评人、媒体来说,都会有各自的立场和看法。
从唱片公司的角度出发,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每张专辑需要花掉10%-15%的宣传预算—当然,这是20世纪单靠实体唱片销售就能赚得盘满钵满的惯例,现在当然不是如此。可这宣传预算大部分都会划入通路的推广中,包括卖场、户外、媒体等渠道的广告投放。而在这其中,我想在这里说的,所谓乐评的“红包稿”不过是微不足道。唱片公司也很清楚,乐评其实作用非常有限,尤其是当针对的是主流市场的时候,就算最大牌的乐评人马世芳、张铁志、张晓舟等,他们对一张专辑说“赞”,其影响力或许不如罗永浩、韩寒来得猛烈。
说句更讽刺的,许多小歌迷知道著名乐评人李皖,还是因为他们的偶像五月天阿信不止一次推荐过李皖的书。但唱片公司依然会做约稿,原因很简单,“至少看起来像是这么回事”,就像大家都知道门户网站的焦点图要闻区屁用都没有,但企宣们还是会每天跟编辑说:“亲,给我们推个焦点图好呗?因为??领导要检查的。”这有很类似电影公司对影评人做的。是的,做品牌这码事发酵期这么长,歌手的经济效益不是立杆见影的,但作为唱片公司内部必须有工作的考量,不靠焦点图、乐评稿这些可视化、可量化的东西,那还靠什么呢?
作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我决定还是用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最好。10年前,我刚刚开始写乐评的时候,稿费是千字100元;今天,给互联网写稿,稿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