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德福配享作为一种道德信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福配享作为一种道德信仰

德福配享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摘要]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种价值,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根据王海明的分析,道德只是实现幸福的“正相关要素”之一。所以,德福一致并不取决于德行一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根本上也不取决于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次数比例。但社会的道德向善选择却需要德福配享作为内在的信念支撑。德福配享,本质是人类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不可或缺的一种道德信仰。 [关键词]德福配享道德 信仰 幸福 德行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48-04 一 任何人的德性与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这种公义诉求和道德信仰,不仅在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也在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同时,不仅在宗教话语中普遍存在,在世俗话语中也同样如此。德行(德性的实现)应该配享幸福,从而实现德福一致的良好社会状态,是一个关系全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道德问题与信仰问题。 社会的良性运作,总是离不开德性品质与道德行为的支撑。然而德性品质与道德行为能否配享幸福——获得相应的社会良性运作即发展的成果,却始终是一个问题。 “德行的途径通向幸福吗?”正如德国道德哲学家石里克(Moritz Schlick)所讲的那样,这是人类从古到今都要面对的一个古老的伦理学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德行应该配享幸福是人类普遍的道德愿望和道德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其实已经不再是德行是否通向幸福的实然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使德行配享——客观或主观意义上的配享——幸福的应然问题。 德行应该配享幸福作为人类普遍的道德愿望和道德信仰,这一信仰事实揭示出的背后事实是,现实生活中德行往往不能够完全配享幸福,或者说没有配享相应的幸福。古人所谓“君子为善,不能使福必来;不为非,而不能使祸无至”(《淮南子·诠言训》),即此之谓也。所以,从古至今约伯式的天问、窦娥式的冤诉便不绝于耳: 我若呼吁,他应允我,我仍不信他真听我的声音。他用暴风折断我,无故地增加我的损伤。我就是喘一口气,他都不容,倒使我满心苦恼。若论力量,他真有能力;若论审判,他说谁能将我传来呢?我虽有义,自己的口要定我为有罪;我虽完全,我口必显我为弯曲。我本完全,不顾自己,我厌恶性命。善恶无分,都是一样,所以我说:完全人和恶人都灭绝。若忽然遭杀害之祸,他必戏笑无辜的人遇难。世界交在恶人手中,蒙蔽世界审判官的脸,若不是他是谁呢?(《约伯记》9:16~24)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然而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回事,按康德的理解,前者属于自由王国,后者属于自然王国,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应然与实然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关于这一伦理悖论,其实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早已有过相当透辟的剖析,他将之归结为“性命二分”之说: 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使命吉之人,虽不行善,未必无福;凶命之人,虽勉操行,未必无祸。 王充之说难免陷于命定论的窠臼,但他却清晰地指出了现实世界中德行配享幸福的困难。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是没有办法实现绝对而完全的德福守衡状态的——反而德福失衡是绝对的。德福守衡只能作为一种信仰,一个道德主义的乌托邦。 二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德行配享幸福如此之难呢?那幸福的实现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哲学家石里克的人生观察是:“每个人都知道,或者在他成长过程中经验告诉他,人越是努力地追求幸福,幸福似乎越多地失去。人们不能强求幸福,不能寻找幸福,因为人们不能从远处认识它,而只有当它在那儿的时候,它才突然揭开自己的面纱。幸福乃是在一生中那么少的时刻,这时,那些不显眼的条件凑巧碰到了一起,世界一下子变得完美起来。” 石里克认为是一些“不显眼的条件凑巧碰到了一起”,才实现了幸福。但到底是哪些“不显眼的条件凑巧碰到了一起”,从而能够成全幸福的实现呢?石里克语焉不详,估计他也没有认真想要从学理上探讨这一问题。当然,西方也曾有学者试图从伦理学的原理角度分析幸福实现的条件,如当代美国学者戈茨(Ignacio L.Gotz)教授便提出过一个公式: 幸福=满足/欲望 戈茨正确地指出了欲望是“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这也就是石里克看到的“人越是努力地追求幸福,幸福似乎越多地失去”的原因:欲望太高。但是,他指出的“正相关要素”——“满足”却是一个含混笼统的概念。对于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国内著名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王海明曾经作过较为系统的反思。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