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学

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学摘 要:大众文学是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在对其简要的梳理中指出大众文学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是利益,所以,大众文学带有商品的属性,同时还具有娱乐、消遣、趣味性等。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大众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学;商业化;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14-01 一、大众文学的简要梳理 大众文学本身是一个充满起义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它本身的概念由古至今也发生了变化。郑振铎认为“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为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我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提出过“大众文学”的主张,胡适、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此提出过不少看法。如瞿秋白这样看待大众文艺的问题“甚至于有人说:不能够把艺术降低了去凑合大众的程度,只有提高大众的程度,来高攀艺术。这在现在的中国情形之下,简直是荒谬绝伦的论调。现在的问题是:革命的作家要向群众学习”。 (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的大众化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文学的大众化”问题。但是要把这时所提出的大众文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学有质上的差别。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主要是精英知识分子以启蒙者的姿态按照某种固定的文学创作规律来创造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大众文学只能是说服务于人民大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大众并没有主动参与其中,这能说是被动接受。范伯群等人把文学是分为雅俗文学的,而他所论述的俗文学接近于这篇文章所说的“大众文学”。他把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学或者是俗文学他称之为“大众通俗文学”。“大众通俗文学是清之狭邪小说、谴责小说和侠义公案小说的最直接的承传者。在清末明初,这些小说将自己的镜头主要对准大都市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曾称它为市民通俗文学,而且它在当时也的确是以都市市民为其主要读者对象的”。在这里,范伯群不仅说出了大众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还指出了大众文学的主要对象是以都市市民为主的。他也指出了大众文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大众文学中的要素如娱乐性和趣味性等并没有好好触及”。吴秀明说“就一般而言,是指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与消遣性质,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凸现广泛流通性的这种通俗形态的文学”。那么,此文所说的大众文学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是利益,所以,大众文学带有商品的属性,同时还具有娱乐、消遣、趣味性等。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大众文学 1980年代以来大众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这个年代末取得了合法性。由于建国后到1970年代末的意识形态是以政治为中心,强调一切为政治服务。当然,文艺也不列外。所以,长久以来,文艺成为政治的附庸和传声筒,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但是等到1980年代的人们正在反思文革,他们追求人道主义,渴望自由平等。是一群精英知识分子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他们继续“五四”之后的启蒙。大众文学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这时的知识分子也无暇消遣与娱乐,当然这时的外在环境也不是很成熟。此时的大众文学和20世纪初的鸳鸯蝴蝶派是何等的相似。不过,这时大众文学也已经出楼端倪,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 二、大众文学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随着199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的繁荣等,市民也拥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再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学也就随之发展起来而且不断地侵蚀着以往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学。一些作家为了追求自己的商业价值和满足大众的口味,就不断的挖掘大众文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1989年初,王朔、莫言、海岩、苏童、史铁生等人组成“海马影视创作室”,掀起“议价”旗号“按质论价”出售文艺产品,生产出《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一系列作品,媒介称此为“海马现象”。及至1993年以王朔为核心的“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立,王朔已成为初兴的中国文化市场一种新的主流文化的代表。很明显,文人已经商人化。他们不断地为大众文学正名,而且还不断地援引鲁迅的话为自己正名:“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知、脊梁和灵魂。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多少代人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把先生的大众文学的旗帜接过来,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历史意义的”。可见,大众文学正日益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 这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的混合在一起的话,他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