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减损规则及继续履行协调
浅谈减损规则及继续履行协调摘 要:限制债权人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的范围。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除非合同的标的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或不能合理地从其他渠道获得履行,对于债权人坚持继续履行合同的请求不予支持。是在债权人等待履约超过了商业上的合理时间,不进行替代交易的情况下,对其赔偿数额进行限制。
关键词:减损规则;履行救济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68-01
减损规则在于督促市场交易主体理性地行事,在对方无力履行合同或不打算履行合同时,未违约方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的利用机会减少损失,停止履行,转卖或者补进货物。如果强人所难迫使对方履行合同,自己也会错过补救的机会进而陷入到诉讼的深渊。对债权人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应予以限制,把继续履行救济权行使限缩在很小范围内,那么与减损规则之间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比较法的考察
在大陆法国家,从表面看强调实际履行,但是,是否采用实际履行的选择权多掌握在未违约方手里,当债务人履行不能或违约对债权人无利益时,实际履行不会被主张和适用,债权人更愿意采取金钱赔偿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加可行便利,除非履行对债权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实际履行在大陆法中实际适用的范围并不十分广泛。这也正说明了,限制债权人选择行使实际履行救济权是合理的。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D·贝勒斯所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承担一项已经承诺的义务,那么,强制执行该义务便是不合理的。
在债权人能够进行替代交易的情况下,鼓励当事人积极地采取减轻损失的规则较之一味强调实际履行的救济更能反映现实要求,也是经济效益原则的体现。《欧洲合同法原则》、《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等均规定在能够合理地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履行的情况下,不得主张实际履行。
二、我国的做法
在我国的具体案件当中,当事人之所以过分依赖继续履行救济权,除了受大陆法系强调履行思想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害方在解除合同时,可得利益损失能否获得赔偿往往是不确定的。我国《民法通则》第 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合同法》第 97 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但对赔偿的范围争议很大,学术界分为支持可得利益损害赔偿和反对可得利益损害赔偿两派。否定说认为,损害赔偿范围只包括实际损失,当事人信赖合同成立并得以履行而产生得费用(信赖利益),不应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可得利益是合同在完全履行情况下所应得到的利益,所以,不应赔偿。肯定说认为,损害赔偿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这种争论也影响到司法审判。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做出支持可得利益赔偿的判决是相当谨慎的。这导致了在具体案件中,债权人对继续履行救济权的过分依赖。如果采纳上述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规则,当事人在解除合同时,也能够获得可得利益的赔偿。因为能够获得充分合理的赔偿,就不会坚持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债权人不行使或很少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在司法实践中也可有效地避免与减损规则的激烈冲突。
三、减损规则与债权人继续履行之协调
减损规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对于当事人滥用实际履行救济权利的行为应当形成制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协调减损规则与债权人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之间的冲突:一是限制债权人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的范围。我们可以借鉴《通则》等做法,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除非合同的标的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或不能合理地从其他渠道获得履行,对于债权人坚持继续履行合同的请求不予支持。具体做法包括:卖方违约不提供货物,买方尚未支付价款情况下,如果债务的标的在市场上不难获得,买方应及时在市场上购买替代物,不得等待对方实际履行。因为买方有充分的条件进行替代交易,而且实际履行没有多大意义。受害方如果坚持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诉讼过程直到法庭判决才能这个目标,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理智的,既不利于促进交易的进行,也会浪费受害方的时间利益。如果买方已经付款的情况下,买方迫于经济上的压力没有义务进行替代交易,因为采取合理措施不能使受害方遭受不合理的开支。反之,如果买方违约,不愿意接受货物,卖方所产生的货物如果属于卖方的存货或由卖方制作的可轻易转售的货物,卖方应采取合理措施将货物转售,及时进行转卖,不得行使继续履行救济权,把货物强行推给不愿意接受的买方,迫使买方支付价款。二是在债权人等待履约超过了商业上的合理时间,不进行替代交易的情况下,对其赔偿数额进行限制。即债权人可获得的赔偿额为合同价款与受侵害方“应当”作替代交易时的市场价格之差。通过在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上假定债权人进行了替代交易的方法,来否定债权人滥用继续履行救济权的行为,从而也达到避免与减损规则相冲突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IPv6地址分配和编码规则 应用基础设施服务商 征求意见稿.docx
- 基金从业资格_《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历年考试真题库资料及答案(高频300题).pdf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docx VIP
- 小米公司运营团队的工作分析.pdf VIP
- 第二类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XX.pdf VIP
- 广西2022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pdf VIP
- 30题封装技术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docx
- IPC-9797中文版CN2020符合汽车应用要求及其他高可靠性应用要求的压接标准.pdf VIP
- 《全瓷冠牙体预备》课件.ppt VIP
- 2022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国语言文学试题.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