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柴胡桂枝汤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doc

柴胡桂枝汤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胡桂枝汤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doc

  柴胡桂枝汤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按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关于FMS分类诊断标准[1]:①周身弥漫性疼痛病史,包括身体两侧肩胛带和骨盆带、腰的上下部、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等部位同时疼痛,病史至少在3个月以上。②用拇指按压力为4 kg,按压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或以上有压痛,如枕部(双侧枕骨下肌肉附着处)、下颈部(双侧C5~7横突间隙前侧)、斜方肌部(双侧斜方肌上缘中点)、冈上肌部(双肩胛冈内缘冈上肌起点)、第2肋骨部(双侧第2肋骨与肋软骨连接部)、肱骨外上髁部(双侧肱骨外上髁下缘2 cm处)、臀部(双侧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大转子部(双侧大转子突起的后缘)、膝部(双侧膝关节间隙上方内侧脂肪垫处关节折皱线的近侧)等。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并排除其它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其它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引起的疼痛,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并能配合观察和随访的患者。   1.3 一般资料   1997年6月-2006年6月在本院就诊并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282例,纳入观察病例196例,第1个疗程结束时能够随访、资料完整者164例。其中男66例,女98例;年龄18~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8年。治疗前2组病例性别分布(χ2检验)、平均年龄(t检验)、平均病程(t检验)、平均压痛点(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治疗前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略)   1.4 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停用所有可能影响本病疗效的药物,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次序编号,单号为中药P组,双号为西药P组。中药P组给予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20 g,桂枝10 g,黄芩10 g,红参10 g,炙甘草8 g,法半夏12 g, 白芍10 g,生姜10 g,炙甘草10 g,大枣30 g。每日1剂,煎煮2次,混匀,分2次服。西药P组给予盐酸阿米替林25 mg,每晚睡前服。7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当天评价疗效。   对于前2组第1个疗程结束时疗效为好转和无效的病例,交换治疗方法,即将原中药P组未治愈的病例给予盐酸阿米替林治疗,称为西药A组,原西药P组未治愈的病例给予柴胡桂枝汤治疗,称为中药A组,给药方法、疗程、观察方法同前。在第2个疗程结束当天评价疗效。  对所有治愈病例停用包括上述治疗及其它可能影响本病疗效的药物,2个月后随访,记录有无复发,以观察远期疗效。   1.5 疗效标准   自觉疼痛消失,活动时无疼痛,压痛点消失为治愈;疼痛或压痛减轻,功能改善为好转;症状、体征均无好转为无效。    2 结果   2.1 第1个疗程结束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第1个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统计分析:2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χ2=31.32,Plt;0.01),中药P组疗效优于西药P组;2组治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两样本率的u检验,u=5.412,Plt;0.01),中药P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药P组。   2.2 第2个疗程结束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   第1个疗程结束时中药P组未治愈的病例为34例,西药P组未治愈的病例为59例,交换治疗方法分别变为西药A组、中药A组,治疗7 d后完成随访、资料完整者分别为25、48例。2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表3 第2个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统计分析:2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χ2=8.954,Plt;0.01),中药A组疗效优于西药A组;2组治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两样本率的u检验,u=3.313,Plt;0.01),中药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药A组。   2.3 远期疗效   交换治疗前后采用中药共治愈87例,西药共治愈21例,能随访到复发情况的分别为72、18例,治愈病例随访情况见表4。表4 2组治愈病例随访情况(略)   经统计分析: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样本率的u检验,u=4.196,Plt;0.01),中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   3 讨论   FMS表现为弥漫性全身疼痛和软组织多个解剖位点触压痛[2]。对本病患者进行的关节和肌肉检查结果多正常,实验室方面也无异常发现,过去也称“纤维织炎”,但并无明显的炎症过程可见。因此,FMS曾被认为是患者的想象或者是精神疾病,目前认为是对疼痛阈值降低或对疼痛敏感所致,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S)对一般伤害感受的神经感觉放大所致,而非特异地来自肌肉病变。临床常伴有如抑郁、焦虑、失眠、内分泌疾病、肠激惹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多种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