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二).doc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二).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二).doc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二) 2)儒生论“姓”   从另一个角度看,“姓氏”本身成为儒生谈论、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父系祖先意识在儒者队伍中 发展 的重要表现,同时,这些知识也成为巩固这一意识的工具。   就知识阶层而言,姓氏问题,在西汉几乎无人问津,基本见不到儒生的讨论,到了东汉,情况大变。   先有王充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图宅术”、“吹律定姓”与将“姓氏”归为“五音”的作法,进行理论批判。王充不仅指出“图宅术”理论上自相矛盾之处,同时通过将“姓氏”的追述到上古,来反驳“以口张歙调姓”,认为“夫人之有姓者,用禀于天,……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并举夏、商与周得姓为证。随后又指出“古者有本姓,有氏姓”,“氏姓有三:事乎!吏乎!王父字乎!”之后又进一步揭露了“五姓之宅,门因宜向”说的具体谬误。[140]王充基本是从理论的角度展开批判,关于“姓氏”主要是指明了进一步批判流行观念的方向:即把时人未必与上古有关的“姓氏”和先秦的“姓氏”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混为一谈,强调其产生的神圣(“用禀于天”)与具体的特定性(“氏姓有三”)。   《论衡》一书在东汉流传不广[141],但王充对“姓氏”的思考并不乏知音。王符几乎可以肯定没有读到过《论衡》,可他在“姓氏”上的见解真可谓是王充的传人。王符亦认为“亦有妄传姓于五音,设五宅之符第,其为诬也甚矣!古有阴阳,然后有五行。五帝右据行气以生人民,载世远,乃有姓名敬民(号氏)”[142],他承认“姓”有音,但认为“凡姓之有音也,必随其本生祖所王也,……虽号百变,音行不易”,并指出太暤、神农、黄帝、少暤、颛顼五帝的五行所属及其子孙姓氏的“音行”所属。[143]随后,他在《潜夫论·五德志》与《志氏姓》两篇中又对此做了具体的论证。在《五德志》中,他详细列举了五帝子孙的谱系及衍生出来的姓氏,尽管他意识到“姓氏”的复杂性,承认存在“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厝,变而相入,或从母姓,或避怨仇”的现象,在具体梳理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难以找到归属的姓氏[144],但在《志氏姓》中仍然继续按照“五帝”子孙谱系的线索列举周代以降的“姓”,特别是众多“氏”的归属。王符的基本思路是视“姓”有神圣的起源,并追述到五帝或先秦的正面人物,构建了“姓氏”传承的谱系,比王充的批评更为具体有据。仔细辨别,不难发现,他所构造出的“姓氏”传承线索虽然存在很多断裂,其依据的是父子相传。他基于这一假设,初步梳理了诸多姓氏的传承脉络。姓氏为“父子相传”已是王符思考的基础,在他的头脑中父系意识已根深蒂固了。   此外,《白虎通》中也有专门的部分论及姓氏,说明在白虎观会议上,姓氏也是议题之一;上述应劭、管宁、西晋时挚虞、黄容等也都有这方面的著述。东晋南北朝以后谱学大盛,钻研姓氏者日多,成为维系士族的重要手段,已是周知的事实,无需赘言。这些“姓氏”“研究”的思路大体不出王充与王符的框架,只是“编造”得更细致。    2. 父系世系意识的强化   父系意识发展的另一表现是父系世系意识的增长。具体说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父系祖先的记忆的强化,一是对父系后代的追求。    1)父系祖先记忆的发展:从儒生到百姓   西汉人总体上缺乏父系祖先意识,极少有人能说清自己祖先的名讳,更不知其来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连自己父亲的名字也说不清,只呼之为“太公”,以致司马迁也无法确知其名讳,后人更是异说纷纭了。[145]至于其祖父以上的名讳,就更茫然无知了,因而,刘邦只在其父死后为他立了“太上皇庙”,不像后代开国君主那样动辄为祖先立“七庙”或“九庙”。[146]将他的祖先同唐尧联系起来乃是后来经学家们的发明。同样,《汉书》列传中几乎未记载传主祖先的姓名与来历,传记开头的基本格式是“人名、字+籍贯”。显然有别于魏晋以后的创作的传记,后者动辄开列出数世祖先的名讳。西京一朝除了项籍、张良、汲黯、李广、冯奉世等少数六国旧贵族的后代多少可知其来历,与王侯之后因《汉书》诸表的存在其世系源流可辨外,只有司马迁、扬雄、孔光与王莽寥寥数人能详细道出祖上的谱系。这并非是史家有意缺漏,也难以用传主出身低微,有意回避来解释,与传主本人普遍不留心、不记得祖先名讳、不了解祖上来历分不开。这一现象实际上体现了西汉人父系世系意识的淡漠。   西汉末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王莽是一代表。到了东汉时则有不少人留意此点,可追溯上几代祖先,《东观汉纪》就有不少记载。除了王充与王符的系统探源以外,东汉后期起,不少儒生也不约而同地关心起各自姓氏的来历,并沿着父系寻找其。桓帝以后的碑文上常常有这类文字。目前所见最早载有这类内容的墓碑是立于延憙八年(165年)的鲜于璜碑,此碑出土于天津武清县。其文云   □讳璜,字伯谦,其先祖出于殷箕子之苗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