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模式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模式的研究.doc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模式的研究   黄河水是下游及河口地区主要的水源,引黄取水必然要引进泥沙,黄河水中的泥沙历来是引黄取 水工 作中的心腹之患,传统的取水方法一是采用控制取水含沙量,尽量在黄河低含沙量时取水;二是在渠道中实行以挖待沉来解决泥沙问题;三是在浑水进库之前建设专用的沉沙池使浑水澄清后入库。但是,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加剧,一年之中黄河来水时间主要是集中在汛期,而汛期历来是黄河水高含沙期,显然,传统的取水方法已不能适应高含沙引水的需要。为此,提出了充分利用浑水资源,又合理地安排泥沙的引黄取水新模式。本文将对这一引黄取水模式中的泥沙处理部分“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进行研究,并通过在广南 1 # 沉沙条渠的实际观测研究,初步评价了其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2 “沉沙蓄水两用水库”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原理   众所周知,传统的引水模式中用来沉沙和蓄水的工程是分开建造的,不仅投资大,且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淤积的泥沙直接影响沉沙池的使用和寿命,清淤费用巨大,使得工程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尤其难以适应引用高含沙水流的需要。 “ 沉沙蓄水两用水库 ” 模式,是将沉沙池与蓄水水库相结合,运用黄河水流泥沙运动的 规律 ,把沉沙池建成一条人造周边 “ 小黄河 ” ,其河堤、河床、河滩、河槽一应俱全,含沙量较高的浑水从中流过,沉积的泥沙将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一条宽大的堤坝,该堤坝中间 自然 形成水库。这样既合理地处理了泥沙,又自然得到了蓄水水库,一举二得,克服了传统引水模式的不足。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已建成了多座 “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 ” ,较为典型的是广南 1 # “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 ” 。 图 1 广南 1 #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平面示意图 Sketch of Guangnan Reservoir for desilting and storage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的沉沙池是由泥沙构筑的内堤和外堤及在两者之间以复式断面的“人造小黄河”组成,内堤以内为蓄水水库,如图 1 所示,这种由内堤、外堤和“人造小黄河”淤积抬高的沙堤形成了十分坚固安全的蓄水水库的围堤。“两用水库”的沉沙池的沉沙条渠以“人造小黄河”的模式进行转圈沉沙,均匀淤积抬高,使水库可向立体 发展 ,不断增大库容。 3 广南“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运行情况及初步效果分析   广南 1 #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是在原广南水库 1  # 沉沙池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实施长度约 6.3km ,工程于 1997 年 8 月通水沉沙经历了一年的运行后,于 1998 年 10 月进行了现场观测。 3.1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的周边沉沙条渠具有黄河的特征   广南 1 # “沉沙与蓄水两用水库”的周边沉沙条渠经过一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主槽、滩地、滩唇、纵横比降、口门拦门沙等,具有黄河河道的基本特征,形成了真正的“人造小黄河”。   两用水库“人造小黄河”有如图 2 所示的纵剖面。上段主槽和滩地纵比降分别为 1/7042 、 1/7143 ,滩唇至滩地形成大约 1/40 的横比降。通常情况下,来水来沙对纵比降起主导作用。当来流量小、含沙量高、来沙级配较粗时,要求较大比降与其相适应。就实际工程情况来看,引黄渠道比降多在 1/5000 ~ 1/8000 。将实测床沙结果代入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比降 J 的经验关系式 [2]  J=41D1/50 1.3 式中 D 50 为河床中值粒径,单位为 mm , J 单位为 1/10000 ,得主槽和滩地比降分别为 1/7737 、 1/12000 ,其与实测“人造小黄河”上段主槽比降较为接近。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其上游段已基本达到与来水来沙相适应的平衡比降。 3.2 随着淤积体的不断向下推进“人造小黄河”滚动升高 3.2.1 纵剖面变化   纵剖面主槽和滩地均有淤积,且淤积沿程增加,纵剖面坡降淤积变缓,淤积末端随着淤积体的不断向下推进而向下游延伸。主槽滩地平均淤积厚度:滩地为 0.2 ~ 0.7m ,主槽为 0.4 ~ 1.0m 。上游段 ( 桩号 0+000 ~ 4+500) 的 4.5km 范围淤积量为 22.95 万 m 3 ,桩号 4+500 以下淤积量为 47.59 万 m  3 ,约占总淤积量的 67.47% ,桩号 6+000 以下沉沙池底高程抬高了 1.0 ~ 1.3m 。这相当于黄河河口的淤积抬升,淤积后比降调平,说明在一年多运行期,“人造小黄河”溯源淤积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图 2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