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九下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共30张).ppt

人教版九下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共30张).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九下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共30张)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 2.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1.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列 宁 斯 大 林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特征和弊端弊端分别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逝世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1894—1971)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材料: 1.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2.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他认为弊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他的分析正确吗?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 3、你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 (阅读课文P60小字部分内容)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开始: ①经济改革 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②政治改革: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 平反冤假错案; 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工业: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 ▲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体劳动,吃大锅饭。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材料(二)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这样,赫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离了改革的目标,……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1966—1982)改革 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但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愈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阅读归纳: 戈尔巴乔夫的背景、时间、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 1.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政治和经济陷入危机前的困境。 2.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苏共中央总书记,进行改革。 3.内容: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改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4.结果:导致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 “僵” “垮”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