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小学学生的生物腐化概念-台中教育大学
中小學生對物質「燃燒」的迷思概念之研究
許良榮1 王瓏真2
1,2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中、小學學生對物質是否可燃之分類以及相關迷思概念。研究方法為個別晤談,晤談樣本為小四、小六、國二各14名學生,共計42人。研究結果歸納學生對於物質是否可燃之分類的思考模式有:屬性模式、條件模式、結果模式、經驗模式、名詞模式等五項。而學生對燃燒的迷思概念包括銅、鐵不可燃、燃燒一定要點火、燃燒就是熔化、燃燒都會有很臭或有毒的味道。最後本研究提出對於未來教學以及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燃燒、分類、迷思概念
緒論
一、研究動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接觸,而發展出對於自然現象的思考模式。學童自幼持有的「自然概念」是來自於每天的生活經驗,而且和日常真實世界中的現實緊密相關(Schnotz & Preu?,1999),di Sessa Carey也提及學童在尚未接受學校教育前,已具有源自日常經驗所建構的先前知識(引自Vosniadou,1999)。亦即兒童憑藉著觀察、直覺,已經發展出許多推論來看世界(Novak,1988),因此科學概念對許多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是相當困難的,所以相關概念的研究就顯得相當的重要。而「概念」之所以形成,是因為我們能夠對外界事物中相同的歸為一類,來與不同類事物做理念上的區分,也就是進行歸類(categorization)工作。在個人心智歷程的運作上,歸類是學習與記憶的一種策略(鄭昭明,1993)。以學習的觀點而言,使用類別有以下的優點(引自陳柏棻,1994):(一)沒有類別則所有的事物皆是獨一的,思考和類化(generalization)將無法發生;(二)節省記憶力;(三)減低太多事物的學習;(四)讓我們不必先看到事物便知道它是什麼;(五)讓我們能區別事物。
「燃燒」是基本的化學概念之一,而且燃燒也是日常生活經常發生的現象。從學科的觀點,燃燒牽涉到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相關概念,如氧化還原、光和熱、熔化、燃點、可燃物、助燃物和質量守恆定律等等。現行的國民中、小學教材有關燃燒的單元或主題,範圍甚廣且分散在各個教學單元裡,從科學的發展史觀點,燃燒理論的發展係經過相當長久的時間,才從燃素的概念發展到氧化還原的概念(張容君、周進洋,2001)。而文獻顯示不少研究發現(如Ross,1991;BouJaude,1991;Schollum Happs,1982;鄭豐順,1997),從國小、國中到成人有不少的比例對燃燒現象的了解是片斷的、多變的而且相互矛盾的,因此了解學生對於物質是否可燃以及燃燒的迷思概念,是相當值得深究的。本研究希望藉由探討不同學習階段(國小至國中)學生對於物質是否可燃的思考模式以及對燃燒的迷思概念,期望能作為未來教師設計教學的參考,促使學生的學習能更有成效。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中、小學學生對物質是否可燃之分類以及燃燒的迷思概念。研究問題如下:
(一)、小四、小六以及國二學生對於物質是否可燃之有何分類判準?
(二)、小四、小六以及國二學生對於「燃燒」有何迷思概念?
文獻探討
分類與概念形成
分類是兒童發展邏輯運思的基礎(Phillips Phillips,1989Braund(1991)認為分類工作可以使學生觀察能力進步,Thomas(1990)也指出分類學習有助於對複雜現象的發展。由此顯示人們以所持有的概念將作為分類的依據,而分類的認知歷程則可以協助人們觀察、體會環境,進而建構概念、組織知識。
Vosniadou 和 Brewer在1992年「兒童對地球形狀的迷思概念」的研究中,發現學童會自創其心智模式以同化日常經驗與待解決問題,並依此詮釋其他的問題及現象,因而造成概念成為片段的以及具有不一致性。換言之,學童在面對新的學習內容時,會運用自己腦中的想法與新知識相結合。根據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學童的學習並不完全來自於課堂中,而經常建基於每天的生活經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並不是被動的擷取知識,而是試著將新資訊與自己腦中舊有的想法相結合,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亦即個體依據經驗建構概念架構(或基模),會成為處理新資訊及預測未來事件的基礎,並幫助評估過去預測的正確性(郭重吉,1988)。
概念之所以形成,是因為我們能對外界事物進行歸類(categorization),把相同的事物歸為一類,以與不同類的事物在理念上分開(鄭昭明,1993)。因此從分類過程探討學童對某一概念的看法,不但可了解其思考模式,更可作為科學課程與教學的參考依據,進而促進學童於舊知識的修正,建構較符合科學界定的概念,以應用於日常生活成為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成為學習知識的基礎。
學生對燃燒的概念
由文獻研究顯示,學生對於燃燒存有不少的迷思概念,Schollum Happs(1982)研究澳洲10到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5年硕博连读博士学位研究生.pdf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点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理论课含试验.doc
-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南开大学.doc
-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pdf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ppt
- 中国图书馆学报作者研究.pdf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情况汇报-中国砂石协会.pdf
-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通讯第一期.pdf
- 中国文化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暨教材研发奖励期末成果报告书.pdf
-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修订公司章程的公告.pdf
- 中小学音乐课现状调查分析.pdf
- 中小学语文教材落实词汇规范及数字用法标准情况的调查研究.pdf
- 中小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文精神主题综合实践研究-江阴华士试验小学.ppt
- 中小学中专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合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doc
- 中小学作文教学04581理论.doc
- 中新药业公司加速人才培养助推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doc
-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社会责任报告.pdf
- 中心地带斯洛文尼亚的历史thelandbetweenahistoryof.doc
- 中学华文创意写作教学研究——以新加坡南洋女中中-researchgate.pdf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