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意蕴与教学方法.doc

《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意蕴与教学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意蕴与教学方法

《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意蕴与教学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洪涛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英国现代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颇有见识的。这篇小说长短适度,文体典型,信息密集,是一篇难得的语文佳作。惟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侧重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教参中对此作品的分析介绍也选取这一角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2年9期刊登的《〈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一文同样遵循教材教参的思路,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伍尔夫绝不是为意识流而意识流的,她有深邃的思想寄托,因此理解这篇小说的重点应该是主题意蕴,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在此,我尝试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并就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 《墙上的斑点》的大意是一个管家身份的女子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思绪也由这个斑点牵引着神游八极,浮想联翩。后来有个男子进到房间中来,把现实生活也带了进来。他看到墙上的那个斑点,惊讶怎么有一只蜗牛在墙上。叙述人这才弄清楚那斑点是蜗牛。一切幻想都消失了,小说到此结束。 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伍尔夫想表达什么意思?从表面上来看,小说的含义似乎难以捉摸,想想似乎很无聊,叙述人明明可以起身去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但仍在那里想入非非,不肯动一动。叙述人神思飘渺,不着边际。小说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叙述人的意识流中。 具体讲,在叙述人的思绪中呈现出两条大致平行且对立的线索。第一条线索围绕着客观世界展开。这个世界包括原先的房客、打断叙述人思绪的男子、莎士比亚、伦敦星期日的午餐、散步和聚会、桌布、衣服时尚、说话的方式、泰晤士报的社论、内阁大臣、上校带着队伍考古、与牧师通信、惠特克尊卑序列表等。这个现实的世界代表着秩序、规则、理性、知识、概括。小说中的叙述人想到:“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着黄色的小方格子,就像你在照片里看见的皇宫走廊里铺的地毯那样。另外一种花样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在小说第八节,叙述人把斑点当成坟冢,由此想到上校率领的考古队的挖掘考古行为:这是一个动用理性求证确凿知识的过程,它构成了一种秩序:牧师在早餐时读着上校来的信,觉得自己很重要。上校为了考证,作多次乡间旅行,牧师和上校的老伴在家里做果酱。上校考证出结果,他写了一篇文章,引起争论。他的考古发现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再如第十一节提到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边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边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必须排在某人后边,这是惠特克的哲学。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惠特克是知道的。” 在小说中,叙述人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是讽刺的。如第六节,叙述人希望能够沉下去,让思绪抓住事物的本质。怎么能做到呢?叙述人想到像莎士比亚那样,于是她眼前浮现出莎士比亚式的沉思的场景:“这个人稳稳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视着炉火,就这样——一阵骤雨似的念头源源不断地从某个非常高的天国倾泻下来,进入他的头脑。他把前额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向里张望——可是,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它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这是男人的思绪,他做沉思状,但叙述人不感兴趣。那个热心去考古的上校后来死去了。叙述人说:“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随后她肯定地说:“不,不,什么也证明不了,什么也没有发现。”第七节叙述人说到概括:“它使人想到社论,想到内阁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 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的,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她认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闷人,多么肤浅,多么光秃啊!”(第七节)叙述人认为所谓思想、规则、事实是不可信的,是“历史性虚构”,并不能真正阐明生命的本质。她对惠特克年鉴那种编纂精确、分类明晰的东西也充满反感。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呈现出的是幻想的世界。第一节叙述人回忆见到斑点的时间和地点时,眼前出现了炉火的场景,望着炉火,她的幻想开始飞驰:“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令她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伍尔夫认为,生活是迅捷的,充满了偶然性,因此用理性难以完全把握现实。第二节的结尾部分叙述人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青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她由此认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这段颇有点戏拟哈姆雷特独白的句子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