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卖方研究员的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卖方研究员的生活

发信人: zippo1 (zippo), 信区: WorkLife 标 题: 一个卖方研究员的生活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Dec 29 09:33:42 2008), 站内 “2008年累吗?”“有点吧,每天晚上枕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入睡,然后磨牙。”周 志远 (化名)是北京一家券商的研究员,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30出头,瘦瘦的,刚刮了脸,说话明快热烈:“我们这行胖子很 少, 穿的再好,也是一张苦行僧的脸。”他的坦诚令谈话从开始就陷入愉快氛围。   市场的每次痉挛都会让人们重新审视投资这个行业。“很明显,2008年的我们在大 多数 人眼中成为混混,拿着不该拿的钱,承诺着做不到的事情。”不过,连周志远自己也不 得不 承认的是,即使把所有令人沮丧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证券研究员仍然是当前最受关注、 最具 挑战,并且收入颇高的职业。   奖金:好的时候6位数,惨的时候4位数   “外界对我们有一个错觉,以为沾上券商的边就能拿天价薪酬。其实不同体系、不 同资 历的员工拿到的钱可能有天壤之别。研究部门的收入在整个证券行业里不算特别高的, 我们 未必能比前方营业部的一个小头头拿得多。同为研究员,资深的明星研究员跟普通研究 员的 年薪差别也是极大的。高善文出走光大,安信开出了年薪300万的价码。而我的年薪只有 他 的十分之一。”说起这种差别,周志远不胜唏嘘。   分析师的“钱”是跟他的“名”紧密挂钩的。从底薪到客户咨询,到接受采访和在 主流 媒体上发稿,再到发布深度公司价值报告、重大事项点评、重点公司持续跟踪报告、月 度、 季度、半年度、年度行业报告。每项考核标准都计入其中,相比之下,明星分析师的机 会显 然更多。   “拿我自己来说,我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还不到1万,五险一金。其他收入跟奖金每月 不 定,好的时候拿过6位数,惨的时候也拿过4位数。去年年终奖8万,今年已经明说了,没 有 。”   周志远跟妻子在朝阳门附近有一个100多平米的房子,刚还完贷款,有一辆别克车, 轮 着开。现在他妻子怀孕了,“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让她过得更好。可是很明显,我离发达 还有 很长的距离”。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正如周志远所说,他们的薪金在整个券商行业里确实不算最 高的 。拿北京一个券商来说,客户经理级的,他们薪酬的基本构成是底薪+开户数奖励+市值 奖励 +绩效积分奖,高的月收入可达30万,最低的也许只有2000多元。行政人员中,财务总监 3万 到4万之间,办公室主任2万,下面的基本都是一万出头,当然这不包括浮动较大的奖 金。   而作为券商的中坚力量,经纪业务部门的收入普遍高一些。这里的区域总监们大多 在行 内做了很多年,管理着手下几百个客户经理,资源和社会关系都非一般人可比。他们的 平均 年薪都在50万-150万左右,并且是均衡收入,与牛熊市无关。一个渠道管理的负责人告 诉记 者:2008年初,她另一个做证券的姐妹所在的部门曾经出现9个人分400万奖金的情况。 “现 在我的年薪基本上保持在20多万的样子。如果2009年情况延续下去,估计会更少。对我 们来 说,不裁员已经是年终奖了。”   哪双手喂养了分析师,分析师就得舔舐哪双手   独立性是一个研究员的基本素质,可一旦进入“投资”这个利益生态链,每天都会 有不 同的诱惑压力挑战你的克制和精神上的纯粹。一屋子聪明人何以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 其实 不难理解。   “我曾经试过一进办公室就削铅笔,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一丝不苟地削,因为我知 道, 如果我停下来,就再也没有机会碰这支铅笔了。电话会一直不停地响,机构要发问,记 者要 发问,投资者也要发问。忙的时候还要开会,出差调研,找基金‘串门’,跟各种各样 的人 吃饭。每个人都试图左右你的判断,让你的研究最终走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他们无限 量地 向你抒发见解,唯独不提供事实。有时候晚上回到家想想我这一天所做的事,竟然没有 一件 对我研究的主题有所帮助。相比白天的喧嚣,我更喜欢夜里一个人独自地做研究,那才 是寻 找真理的途径。熊市以来,我们的压力陡然增大,每个人都在质疑我们,我几乎把心悬 在了 公司报表上。这种压力令人吃不消,家庭关系受到很大伤害。”周志远说。   2008年,分析师对市场跟行业的误判屡遭诟病,这让他们的研究陷入空前的尴尬。   “熊市里,在‘提炼收益’这一点上,上市公司突然成为高手。他们五花八门的损 益表 就像‘比基尼’,露在外面的部分当然令人着迷,但遮住的部分更加致命。我们遇到的 一个 主要问题就是它的‘试算盈利’。公司公布的试算盈利大多都不是根据普遍的会计原则 计算 出的真实收益,在这里,他们可以决定‘忽略’某些非经常费用。依靠这种‘忽略’, 公司 可以大幅度夸大自己的收益,而排除他们认为‘特殊’的、‘超常规’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