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随 数形相映 思画相济.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静相随 数形相映 思画相济

动静相随 数形相映 思画相济在高段数学解题教学中,一线教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有些题目学生已经做过好几遍,且讲过很多次的习题,部分学生还是“照错不误”。这种“过目即忘”“一错再错”的现象令人焦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具有敏锐的数感、符号感和对等量关系的感悟呢?为改变现状,我在解题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动静相随,数形相映,思画相济”的策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一、动静相随,从抽象转具体,克服思维定势 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操作、演示等教学活动,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案例(一): 在解“植树问题”应用题时,我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间隔”和“棵数”间的+1、-1弄不清楚,于是在解题前先让5个学生每隔1米在教室里站成一列队伍,让5个学生都当成“树”,再提出“只栽一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这三种情况。然后我出示题目:“3月12日植树节,学校大门到幸福公路接口处120米要求种树,请你设计方案并计算出要准备几棵树苗?”题目一出有很多学生异口同声问:“老师,怎么没有要求间隔?” 师:间隔几米请你们自己先思考,你觉得怎么合适就定,然后算出种多少棵树苗。 生1:我想每两棵树间隔10米,两端都种。 生2:我打算两棵树间隔8米,一端不种。 生3:我计划每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两端都不种。 生4:我设计每两棵树间隔6米,两旁两端都种。 生5:我想每棵树间相隔4米,只种一旁,两端都不种。 …… 师:如果有几个间隔,两端两旁都种,要种多少棵呢? 生6:如果有几个间隔且两端两旁都种,要种(n+1)×2棵。 生7:因为两端都种是n+1,且要求两旁都种,所以要(n+1)×2。 师:大家对今天的“植树问题”解答有什么感受? 生8:以前我认为“植树问题”挺难弄懂的,今天我自己命题、自己解答,感觉题目很简单,有规律可以找,还可以用n+1、n-1去推断。 师:大家都听清楚了吗?其实,只要我们在解题时多动脑,静心思考,把握题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然后活动之中让学生静思考,学生自己动脑、自行命题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感悟的学习过程。在“动”中,学生明白了是“+1”还是“-1”,为什么是(n+1)×2等。然而,这样的“动”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要求的是在“动”中“静”思考。只有“动”与“静”相结合,学生才能把“抽象的问题转为具体的、简单的问题,复杂的问题可以此类推”。 案例(二): 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硬币,一个硬币⊙O不动,让另一个硬币⊙B在⊙O的外沿滚动(是无滑动地滚动),即向P点绕点B转动,当⊙B回到初始位置时,P点绕点B转了几圈? 在解答这题以前,很多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在争论中,我一面动手做实验,一面在屏幕上显示了以下五幅图。 我用展板剪两个半径相同的圆,模拟上述的滚动过程(图1),⊙O与⊙B从P点开始滚动,圆心B同时绕圆心O转动,点P绕点B转动情况如下:当圆心B绕圆心O逆时针转390°后,到图(2)的位置时,点P绕点B转动了半周,即⊙B自转了半圆;当圆心B绕圆心O转180°到图(3)的位置时,点P绕点B转动了一周;当点B绕点O转了270°时,点P转到图(4)的位置时,点P实际绕点B转动了1.5周;当⊙B到初始位置时,点P绕圆心B转了二周(图5),即⊙B自转了2周。 在解题过程中若碰到疑难问题或用抽象的思维解决不了问题时,用动态演示和静态思考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找到正确的答案,能在“山穷水尽”中“柳暗花明”。 二、数形相映,由图意映题旨,拓展思考路径 数学作为所有科学的思维基石,数形相映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数”有利于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与抽象表达,而“形”的直观形象性更趋于大众思维,“形”与“数”有机结合,能更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数学思维,在解题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案例(一): “条件确定,答案唯一”是传统作业设计的一个共同特点,这样的作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性习题,留给学生充分答题的时空,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 如这道题:“一个长方体长9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现把它截成三个形状、大小相同长方体(如右图),这三个长方体表面积的总和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由截面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截法,即垂直于长,截面=4×2×4=32(平方分米);垂直于宽,截面=9×2×4=72(平方分米);垂直于高,截面=9×4×4=144(平方分米)。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