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屈原列传》史录及史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屈原列传》史录及史识

谈《屈原列传》史录及史识内容摘要:司马迁一改写史书之大忌,在有限的历史素材中,肆意加入自己的主观的认知,边叙边议,议论抒情,使此文产生出诗一般的语言,缠绵悱恻的情感,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1511字(课文中有删减)的《屈原列传》,写屈原的直接叙述,只有300多字:如何写成,这便是此文的构思精巧之妙。本文从史录与史识对《屈原列传》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史录与史识;正侧结合;虚实相生;叙评相映 在《史记》当中,《屈原列传》是抒情议论色彩最为鲜明的一篇文章。文章以叙议结合的手法,一唱三叹的笔调,为屈原立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屈原无比的敬仰和崇敬,倾泻着满腹的悲悯和怨愤。司马迁一改写史书之大忌,在有限的历史素材中,肆意加入自己的主观的认知,边叙边议,议论抒情,使此文产生出诗一般的语言,缠绵悱恻的情感,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千载而下,读之仍使人顿足呜咽,扼腕叹息。 如此名篇,已经决然脱离了写史的客观的本录原则,1511字(课文中有删减)的《屈原列传》,写屈原的直接叙述,只有300多字:“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黜”“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司马迁正面似乎应该写的屈原的生平,也就仅仅如此之多,然而,却能结合历史的背景,楚国的天空,为我们还原了楚大夫的一生。如何写成,这便是此文的构思精巧之妙。 第一:正侧结合 屈平既黜之后,怀王三次被骗,一骗断绝盟友,二骗释去张仪,三骗客死他乡。期间,楚国两次兵败,一败斩首八万,掳将屈匄。二败诸侯共伐,杀将唐昧。楚国军力,财力,人力大困,内政忧患外交无援,国力大衰。屈原的价值正在此凸显。屈原用,则国兴;屈原黜,则国衰。屈原未做任何事,也不能做的情况之下,其个人价值毕显无疑。此部分内容在文章中,用了近500字的笔力,无屈原半字,却让人,一腔怨愤充塞胸中。又让人在扼腕叹息之余,盛赞司马迁的高超的写史手法。从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78年,屈原两次被逐流放,期间做过什么,是忧愤写文,还是除草耕地,是恍惚林中,还是饮酒泽畔,文中都未提及,既是历史素材的缺乏,又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仅仅一句“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将这20来年的时光沉重带过。 第二:虚实相生 每次读到,“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的内容,便仿佛身处其中,亲眼见到楚大夫披发行吟,枯槁憔悴一般,甚而,忍不住想牵住楚大夫的衣带,凝望他幽怨的眼神,留住他单薄的身躯。细细想来,是读者的想象走进了司马迁的想象之中。史实的记载应该是这样的:“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那么屈原死之前的大段的描写,毋庸置疑,是司马迁的想象,因为任谁也无法见到将死之人的将死之状。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三闾大夫与渔夫的对话,颇有深意。渔夫的形象,从《庄子·刻意篇》中“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的江海避世之士,就赋予渔夫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避世隐身,通达时世,与世无争,执竿而钓,欣然自乐,往来江海之中,随遇而安。司马迁想象屈原在临死之时的复杂矛盾的内心斗争,于是便设想出一位渔夫,借渔夫之口发问:“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又借屈原之口回答“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样的语言,向我们体察到临死之时,屈原内心中的两个自我的一问一答,一胜一败。想要遁世归隐的瞬间的本能萌芽便被高度自制的坚强意志和香草般洁净的情操所否定。人格的完美便在灵魂的搏斗和自我牺牲中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可能是司马迁的一种构想。第二种可能,就是司马迁借战国末期纷乱陆离的各家学说中,慧选其一,即道家学派,借渔夫之言,两相对比,以彰显屈原的在国家危亡,大厦将倾之时的果敢、执着、守正不移与义无反顾。无论是哪一种构想,司马迁都不会让屈原之死平淡的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屈原之死是伟大的,伟大的心灵是令人敬仰的,伟大的毁灭是令人震撼的。史实是冰凉的,如汨罗江的水,汩汩东流,司马迁却在呆板的卷页上,让汨罗江畔秋叶纷飞,让汨罗江水波涛澎湃,让江畔之人遐思至今。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