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顾颉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讲 顾颉刚

第十讲 顾颉刚 一、生平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1893年5月8日生。著名历史学家。 1898年入私塾读《四书》、《诗经》、《左传》、《礼记》等。读书之余,喜听家人讲民间故事和苏州的掌故旧闻,由此启发了对历史的兴趣。 1906年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1908年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休学半年,每日看戏,由此认识到戏剧故事的变迁。191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1920年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为图书馆编目员。 1921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开办,任助教,兼图书馆事。并于1924年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 1926年,编著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作长篇自序。此书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轰动。8月,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学研究教授。 1927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在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内发起成立民俗学会。 1929年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历史系教授。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1931年9月始在北大历史系兼课。1936年7月任燕大历史系主任。 1938年任云南大学教授。 1939年9月抵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 1942年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3年3月,中国史学会成立,任常务理事。 1944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1年任上海学院教授。 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此后任职未再变。 1959年着手整理《尚书》。 1971年开始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 1980年逝世于北京。 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古史、历史地理和民俗学等方面贡献很大。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对学界震动很大,并引发一场古史大辩论。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古史辨》(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编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尚书通检》、《史林杂识》、《浪口村随笔》等。此外还有近500万字的读书笔记。 二、开创古史辨派 1923年2月,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即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此文一出,“竟成了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立即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各方面读些古书的人都受到了这个问题的刺激”。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古史问题的论争。 随后,1923年6月,在回答刘掞藜、胡堇人的信中,顾颉刚又提出,在推翻非信史方面,应具四项标准: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古史观。顾颉刚的古史观及其引起的史学革命,在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很大。由于顾颉刚的疑古辨伪,并编著了《古史辨》,从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史学派别——古史辨派。 在研究古史的方法上,顾颉刚采用的是“历史演进的方法”。就是从历史进化的观念出发,以弄清史实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为目的,注意考察每一件史事在传说中的经历的方法。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可概括为下列方式: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三、民俗学研究的开路人 顾颉刚对民俗学的关注,首先是从歌谣开始的,这时他还在上大学。1918年,北大教授刘复、沈尹默等开始征集歌谣,并将歌谣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每天一二首。 1920年顾颉刚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工作。10月,他整理所搜集的歌谣,并发表在《晨报》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被称为“研究歌谣的专家”。 1924年4月,因《歌谣》周刊编辑常惠生病,由顾颉刚代其编辑《歌谣》,并成为主要撰稿人,写了不少有关风俗方面的文章,如《东岳庙的七十二司》、《东岳庙游记》、《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等。1925年10月,《歌谣》周刊扩充为《国学门周刊》,由顾颉刚任编辑。 1925年4月底5月初,受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之托,顾颉刚与容庚、容肇祖、孙伏园等到北京城西北八十里的妙峰山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