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与媒介信息长江大学文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 媒 介 素 养 教 育 第一节 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 第二节 信息污染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媒体应对 第一节 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 一、信息与媒介信息 1、信息的概念 香农和韦弗的信息定义——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1948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给信息下的定义是:凡是在一种情况下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 维纳的信息定义——控制论专家N.维纳(右图)的信息概念是从信息发送、传输、接收的过程中,客体和接收(认识)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定义的。他说,“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 钟义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信息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信息的特点 信息的客观性 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传递性 信息的扩充性 信息的浓缩性 信息的替代性 3、媒介信息的种类、定义及特点 2)媒介信息的种类 大众传播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广大受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按照信息内容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大众传播信息分为以下几类: 2.1新闻性信息; 2.2评论性信息: 2.3舆论性信息:指受众的声音,表达受众对社会上某些重大问题、某些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要求。大众传播媒介一方面可以为受众提供信息来源和表达意见的场所,另一方面又可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4教育性信息、娱乐性信息、服务性信息、商业性信息。 3)媒介信息的本征 新闻性 娱悦性 知识性 价值性 真实性 时效性 二、信息环境 1、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与“地球村”说 “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正是这个工具引起了社会深刻的变革。 2、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 1) “拟态环境”定义: 美国政治专栏作家李普曼在他的经典之作《公共舆论》中把大众传媒向我们提供的环境称之为“拟态环境”,它不是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反映,更不能等同于客观环境。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拟态环境与人认知、行为的关系 由于传媒的报道具有隐蔽性和日常性,庞大的真实环境又难以通过人们的直接体验加以检验,因此人们往往会把“拟态环境”看作是客观环境本身,潜移默化地根据传媒所设置的“框架”去认知和理解社会现实,再通过各种行为作用于客观环境,使得现实社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3)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 信息社会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在信息社会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人们的认识范围日益扩大,但人们通过自身活动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范围与之相比仍然十分狭小,因此直接认识社会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超越人类活动范围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来获取,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 案例:食品安全引发信任危机 地沟油、立顿红茶氟超标事件 高露洁“三氯生”致癌的新闻 雀巢奶粉的碘超标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 双汇事件 肯德基外包装荧光剂 据调查,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 三、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 媒介环境是对客观环境的符号化再现。 第二节 信息污染 一、信息污染及表现 1、信息污染 由于信息来源广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良的信息传播严重,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2、信息污染的表现 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 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 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3、信息污染的治理 坚持“绿色”原则,即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 坚持多样原则; 坚持平衡原则,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 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加强文化活力; 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媒体应对 一、媒介信息极度繁荣的得与失 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媒介信息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媒介信息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人的思考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