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quot;道德#183;法制quot;优先性之争合观中日复仇论——以徐元庆复仇案、赤穗浪士复仇案为比较中心.pdfVIP

从quot;道德#183;法制quot;优先性之争合观中日复仇论——以徐元庆复仇案、赤穗浪士复仇案为比较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amp;quot;道德amp;#183;法制amp;quot;优先性之争合观中日复仇论——以徐元庆复仇案、赤穗浪士复仇案为比较中心.pdf

《外国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 总第218期 从“道德·法制优先性之争合观中日复仇论 ——以徐元庆复仇案、赤穗浪士复仇案为比较中心 张 磊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内容摘要]道德、法制及二者孰先孰后的安置是东亚思想界在讨论复仇问题时涉及的焦点。 省察围绕这一焦点的复仇论,可以发现:经典与舆论的压力强化了复仇行为的义务属性,并使 复仇主体的权利思想凸显薄弱,受重伦理而轻契约的人际关系的主导,复仇主体对法律的理解 及运用均不够成熟;道德在与法制角逐中若居于上位,会导致惟道德是尊的倾向,而使公德与 私德难以分离,妨碍公德的成长;对申诉式复仇主张的不彻底及对暴力式复仇的同情,在彰显 自然正义的同时,也会模糊暴力式复仇的适用条件及施报范围,减缓制度建设的动力。 [关键词]道德;法制;复仇 [中图分类号]K31 [文献标识码]A 复仇是自原始社会起就形成的一种习俗,经 制度,究竟什么优先的问题。”[1]小岛康敬亦指出: 过《礼记》、《周礼》、《公羊传》、《左传》等儒家经典 “在对赤穗事件进行是非论断的背后,包含着是采 的加工,其在东亚地域内被探讨时,不乏文献依 取道德的立场还是采取法的立场的问题。”[2]184笔 据①。以中国为例,从汉至晚清,关于复仇的讨论 者认为,这里的道德更多地体现为儒家经典所提倡 一直在持续。而在日本思想界,以围绕“赤穗浪士 的礼,这里的制度主要应指法制。事实上,道德、法 复仇事件”的论争最有代表性。上述经典及讨论 制及二者之间孰先孰后的安置是复仇论所探讨的 共同是东亚思想史上之复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焦点。从上述焦点出发重新省察复仇论,可以考量 在这些经典及讨论内部,存在一定的理论分歧,集 其对权利义务思想、公德私德观念以及复仇方式倾 中在对复仇对象及方式的争议上,即臣是否可以 向的影响,本文愿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向君复仇②,违法自行复仇是否问罪③。葛兆光 一、权利思想优先,还是义务思想优先? 认为这些分歧蕴含着一个根本的问题,即“道德和 复仇行为从一种自卫的本能上升为一种自觉 [收稿日期]2015—11—01 [作者简介]张磊(1985一),男,黑龙江哈尔滨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例如日本德川时代位居幕府儒官最高位的林凤冈(1644--1732)在《复仇论》中写道:“复仇之义,见于礼记,亦见于周 官,亦见于春秋传,唐宋诸儒亦议之。丘氏于大学衍义补详论之也”。见[日]小岛康敬:《围绕赤穗浪士复仇事件的 论争》,载今井淳、小泽富夫编:《El本思想论争史》,王新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5页。学界对 于上述儒家经典特别是《公羊传》所体现出来的复仇观已做了充分的研讨,代表作如日本学者El原利国的《复仇论》, 见日原利圆:《春秋公羊停④研究》,柬京:刽文社,1976年;另如蒋庆:《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再如王立:《孔子与先秦儒家复仇观初探》,《孑L子研究》,1995年第3期等。 ②关于这一问题,陈恩林在《论(公羊传复仇思想的特点及经今、古文复仇说问题》、《经今古文学复仇说异义辨析》两 文中已做了详实地探讨,陈文认为,经今古文复仇说并无歧义,君合理杀臣,臣之子不可向君复仇,君非理杀臣,臣之 子可以向君复仇。见陈恩林:《逸斋先秦史论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笔者赞同陈文的观点,但同时 认为,对经今古文复仇说存在歧义这一误解的实际影响还有探讨的余地。 ③在中国,代表性人物如桓谭、苟悦、陈子昂、柳宗元、韩愈、王安石、丘溶等,均论及此一问题。在El本,关于违法的“赤 穗浪士复仇事件”,林凤冈、室鸠巢、佐藤直方、荻生徂徕、浅见纲斋、三宅尚斋、太宰春台、松宫观山、五井兰州、横井 也有、赤松沧州、福泽谕吉、丸山真男等都论及此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