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九章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一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变特点脑脊髓膜炎的急性化脓性炎病变部位软脑膜蛛网膜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颈项强直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原菌脑膜炎双球菌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人或带菌者筛状板自嗅外套鼻咽渗出物细菌飞沫抵抗力正常带菌呼吸道粘膜血脑脊髓膜多数隐性感染病理变化普通型分类暴发型一普通型最常见分三期上呼吸道炎症期病理鼻咽部粘膜充血肿胀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分泌临床咽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变特点:脑脊髓膜炎的急性化脓性炎。
病变部位:软脑膜、蛛网膜。
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颈项强直。
1.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菌:脑膜炎双球菌(G-)
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
病人或带菌者 筛状板自嗅N外套
鼻咽渗出物(细菌) 飞沫 抵抗力↓
(正常5—10%带菌, 呼吸道粘膜 血→脑脊髓膜
↓多数
隐性感染
2.病理变化
普通型
分类
暴发型
(一)普通型—最常见,分三期
1、上呼吸道炎症期
病理:鼻咽部粘膜充血,肿胀,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分泌↑。
临床:咽痛,流鼻涕……
2、败血症期
病理:血管内皮损伤、小血管炎、细菌性栓塞、血栓形成。
临床:皮肤粘膜瘀点、瘀斑。—80%血液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
(选择新鲜瘀点处、无菌针头挑破,挤出液体涂片)
3、脑膜炎期—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化脓性炎
肉眼: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脑沟回结构被脓液掩盖,以大脑额叶和顶叶明显,脑底亦有较多脓液积聚,脑室常有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内含大量中性白细胞、纤维素(纤维蛋白),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革兰氏染色可在中性白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内外查见脑膜炎双球菌。脑实质充血、水肿。
(二)暴发型—急、凶、死亡率高
1、败血症型
①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症型
②皮粘膜广泛性瘀点或瘀斑,伴周围循环衰竭,
③内脏粘膜广泛瘀点或瘀斑,伴周围循环衰竭。
④特别是肾上腺皮质大片出血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2、脑膜炎型
①脑膜炎+脑炎(脑组织中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脑水肿,颅内压→脑疝形成(海马沟回疝,枕骨大孔疝)。
3. 临床病理联系
(一)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咽痛,流鼻涕
(二)败血症表现:高热、出血性皮疹
(三)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
脊神经根蛛网膜充血及炎细胞浸润→脊神经肿大椎间孔处神经受压→颈背肌肉运动产生压痛,→肌肉痉挛
(四)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脑疝(昏迷,抽搐)
脑膜血管扩张充血,
蛛网膜下腔炎性渗出物
蛛网膜下腔阻塞-脑脊液回流↓
(五)脑脊液改变,压力↑、混浊或脓性外观细胞数↑,脑脊液涂片及细菌培养见脑膜炎双球菌。
4. 结局
多数患者通过治疗痊愈(抗菌素:磺胺)
少数患者因暴发性败血症或脑疝形成死亡(5%↓)
治疗不当转达为慢性并引起并发症:
1、脑积水,渗出物机化→脑膜炎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儿童为头大面小)
2、颅神经麻痹:神经性耳聋、面神经麻痹。(颅神经受压,浸润受损)
3、肢体瘫痪和精神障碍。脑底血管炎→血管阻塞→脑缺血,软化。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
病变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变质性炎
病变部位:脑实质
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抽搐,昏迷。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RNA病毒)
传染源:患者或受感染的家禽、家畜
传播途径:虫蝶传染(蚊、库蚊)
蚊子叮咬病人或受感染家禽或畜,吸入带病毒血液→再叮咬健康人→病毒侵入人体→局部血管内皮细胞、肝、脾、淋巴结单核吞噬细胞繁殖(第一次病毒血症)→
免疫力强、血脑屏障正常: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
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抵抗力低,血脑屏障不正常: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繁殖
2. 病理变化
肉眼:脑膜充血,脑实质水肿,脑回变宽变扁,脑沟变浅。切面脑组织充血、水肿,严重病例皮质深层,基底节见散在或聚集成群的粟粒大小软化灶。
镜下:以神经细胞损害、软化灶形成为特征。
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①神经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胞浆内出现空泡、核偏位、严重时胞浆嗜酸性变,细胞坏死
②N细胞卫星现象:增生的胶质C围绕坏变的N细胞
③噬N细胞现象:小胶质C、中性白C侵入N细胞内。
2、软化灶形成:N细胞坏死后溶解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筛孔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胶质细胞增生 弥漫性 小血管素
灶性—胶质小结 变性坏死N Cell周围
软化灶附近
胶质C→胶质瘢痕
4、血管变化及炎症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