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和其燃烧探究部分实验改进.doc

对蜡烛和其燃烧探究部分实验改进.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蜡烛和其燃烧探究部分实验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部分实验改进 汨罗市川山坪中学:王世帮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出自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本课题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所以做好本实验至关重要。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如图1所示,仔细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图1 不足之处 理论上,将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实际上,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由于火焰上方温度较高,玻璃壁很薄,导热性好,所以形成的水雾由于受玻璃导热,立即又蒸发了,根本看不到现象。其次,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几秒钟后,能明显感觉发烫,我在第一次实验时,时间稍长了几秒,结果持烧杯的手指被烫伤,所以学生实验很容易受伤。若烧杯离火焰较远,不容易烫伤,但实验现象很不明显。 教材实验中,用一个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大多做过此实验的老师发现,效果不明显。原因是烧杯需要倒过来罩在火焰上方,所以烧杯内壁只有极薄一层石灰水,且分布不均,浑浊现象不明显,很多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质疑。其次,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将烧杯离火焰较远不易观察到现象,所以会将烧杯慢慢靠近火焰,发烫的烧杯很容易将手烫伤。 创新和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中,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蜡烛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现象比原实验更明显,效果更好。 实验中,用适量的石灰水直接倒入锥形瓶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十分明显。 整个实验过程安全,不需要手持烧杯罩在火焰上方,避免烫伤的危险。 实验装置简易、操作方便。 整个反应在一个密闭的锥形瓶内进行,无污染,非常环保。 实验器材、药品 锥形瓶(大号)或广口瓶(大号)、燃烧匙、橡皮塞、火柴、蜡烛、无水硫酸铜、500ml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过程 取一个大号锥形瓶(或较大的广口瓶),与锥形瓶配套的塞子装两支长短不同的燃烧匙,将一小截蜡烛放在长燃烧匙上(底部熔化后可固定在燃烧匙上),将少量无水硫酸铜放在短燃烧匙内。 将蜡烛点燃后,随塞子塞入锥形瓶内,塞紧,观察现象。 现象:长燃烧匙上固定的蜡烛逐渐熄灭,处于上方的短燃烧匙内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分析: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故蜡烛燃烧可能生成了水。 取下刚才实验的瓶塞及燃烧匙,迅速往锥形瓶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塞上塞子,振荡,观察现象。 (也可先在瓶内倒入石灰水,再点燃蜡烛放进锥形瓶内,塞紧塞子,等蜡烛熄灭后,振荡,观察现象,效果更好。) 现象:瓶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蜡烛燃烧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 实验效果 本实验改进后,我反复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效果好。 自我评价 本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解决了教师演示,现象不明显;学生实验,容易烫伤的难题,我相信很多老师多有类似的经历。并且该实验无污染、无危险,是非常好的创新实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