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说服”的读法说开去
周裕丰
“说服”二字怎么读
“说服”二字的读法,早先并无争议,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它困扰着。有人读“硕(平声)服”(shuo fu),有人读“睡服”(shui fu)。孰是孰非,听者往往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就这个问题,我们选择福建沿海一所城市小学采用分发问卷独立作答的办法对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是931名被调查学生中有629人(占67。6 %)认为“说服”应读作“shuo 服”,302人(占32。4 %)认为应读作“shui 服”。持后一主张的学生在各年级所占的比例呈规律性分布:一年级3。3 %,二年级7。2 %,三年级13。9 %,四年级41。4 %,五年级53 %。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基础教育还是要求“说服”读作“shuo fu”的(其实,笔者孩提时代也是这么学的);与此同时,现在小学生中读作“睡服”(shui fu)的比例又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的趋势。
作为一个典型的异读字,“说”有四种读音。一读“tuo”,古义,通“脱”。二读“yue”,古义,同“悦”。三读“shui”,意思是: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四读“shuo, 口语和书面语常用,义项多多。
“说服”的正确读法是:”shuo fu”,我国内地各类权威辞书的注音一律如此,并无二致。
为什么不能读“shui(睡)服”
为什么“说服”不能读作“shui 服”呢?我们可以从分析“说服”、“说”(shui)、“游说”三个词的词意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
“说服”:用充分的理由开导对方,使之心服。
“说”(shui):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
“游说”一词,各种辞书的解释稍有变化,但贬义均显而易见。《辞海》是:战国时代的策士周游列国,向统治者陈说形势,提出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主张,以求取高官厚禄。《现代汉语词典》是:古代叫做“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称游说。
显然,“说”(shui)的词义和“说服”的词义并不相同。“说服”强调的是以理服人;而“说”(shui)并没有这种强调,语言实践中倒大多含有巧言令色甚至诡辩的意思,因此基本可视同贬义词。而“说服”与“游说”相比,前者具有褒义,后者具有贬义,词义也正相反。倒是“游说”与“说”(shui)的感情色彩基本一致。
三个词的词义及感情色彩弄清楚,就明白为什么“说服”不能读作“shui(睡)服”了。理由是:词性相悖,挨不到一块儿。换言之,用一个基本是贬义的词“说”(shui)引领“服”字,希望组成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褒义词,这就譬如南辕与北辙,“满拧”,是地地道道的误用。
希望电视人带个好头
在小学生读“说服”基本不错的同时,被调查的小学校只有9位教师读对了“说服”二字,仅占被调查教师总数(80人)的11。3 %。然而这一比例还不是最低的,笔者的亲朋好友、同事和熟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说服”应读作“睡服”,而且大家的理由也分外一致:“电视都这么读!”这个情况令我们大吃一惊,十分耐人寻味。
稍一留意我们果然发现:在央视节目特别是谈话类节目里将“说服”错读为“睡服”(shui fu)的情况相当普遍。2003年11月中旬短短五天里偶尔发现这样错读的就有:12日10套的《讲述》(男旁白),16日2套的《绝对挑战》(女主持人和男旁白),16日12套的《一路顺风》(男主持人)。11月上旬6套的故事片《湘西剿匪记》更有剧中人把“睡服”与“说服力”放在一句台词里前后连用的例子,似在有意执鞭教授“说”字的不同读音。有人分析:电视的谈话类节目小学生看得少所以跟着读错的人也少,而成年人看得较多所以跟着读错的人也较多。如果这种分析庶几无误,那么确实该引起电视人的高度警觉了。
电视作为当前社会最普及、最高效的传媒,为推广普通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电视工作者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应看到,电视节目中各种角色特别是主持人的一次错读又可以在社会上造成大范围的语言混乱,而且往往还较难纠正。以前体育节目一句“zhu wang”(“触网”)的误读,经指出后大约改了一年才见成效;而内地演员模仿港台歌星在电视上把“梦”(meng)唱成“mong”,一直唱了十几年,至今仍未看到一丝改正的曙光(现代汉语并无“mong”的发音)。电视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任何失误其后果都不容小觑。
想起一件与读音无关而与本文主旨有关的事,一并写在这里:近年也是由一位电视人打头,“已然”一词忽然大为流行,而大众化、口语化的“已经”的使用则日见式微。人们有理由设问:是不是再过几年《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也得改词了呢?不是说“作文就是写话”么?那么又怎能把说话搞得像学究作文那样“酸”呢!事关文风和台风,还是平易近人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