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拉·利》文化背景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罗拉·利》文化背景研究

《奥罗拉·利》文化背景研究摘 要:本文介绍了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写作长篇叙事诗《奥罗拉·利》时的文化背景,阐述了其内容与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分析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奥罗拉·利》;文化背景;乔治·桑;19世纪英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72-02 一、引言 《奥罗拉·利》是19世纪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芭雷特·勃朗宁夫人的诗歌体小说,主人公奥罗拉·利是作者用心描述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对人生、写作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看法与作者的现实经历有极大的关联,可以说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小说也反映了19世纪英国纷繁的文化背景和妇女命运。 二、《奥罗拉·利》的主要内容 主人公奥罗拉·利的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为英国人。母亲在她4岁时去世,自此她和父亲相依为命。13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孤苦伶仃的奥罗拉被送回父亲的故乡──英国,交由姑妈抚养和教育。比她大几岁的堂兄罗姆尼·利是她的好朋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在思想观念方面渐行渐远。后来,罗姆尼向她求婚,她拒绝了。两人分手后,罗姆尼离开了她去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希望用自己的仁慈和同情心来拯救整个社会和底层的劳动人民,改变世界。奥罗拉则独自来到伦敦,以写作作为自己的生存手段。在实践自己理想的社会工作中,罗姆尼爱上了来自平民阶层的玛丽安·厄尔,并向她求婚,玛丽安答应了。可是就在婚礼的那天,玛丽安却失踪了,罗姆尼一直没有找到她。奥罗拉在经过巴黎准备回意大利的时候碰见了玛丽安。原来,一个深爱罗姆尼的资产阶级小姐沃尔德玛出于嫉妒而陷害了玛丽安,致使玛丽安遭到强暴并因此而生下一个私生子。了解了情况后,奥罗拉决定带着玛丽安母子一起到意大利去生活。几年后,罗姆尼来到了奥罗拉在意大利的庄园,这时的他因为自己的理想未能给平民带来实际利益而不被理解,家园被他们烧毁,而他自己也在火灾中受伤以致失明。这时的奥罗拉接受了他,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小说结局是奥罗拉、罗姆尼、玛丽安及她的孩子一起生活在意大利。 三、《奥罗拉·利》的写作背景介绍 勃朗宁夫人开始写作《奥罗拉·利》的时间是在1854 年,该作品于1856 年出版。这期间作者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思想与心理逐渐成熟,所以她在此书的序言中说明:“我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表兄约翰·凯尼恩先生。这是我作品中最成熟的一部,包括了我对人生对艺术的最高信念……”作者的日趋成熟也使这部作品的内容内涵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奥罗拉·利》采用了一个年轻作家自传的形式,讲述了19世纪英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现实。奥罗拉由于双亲去世,被送回英国由姑妈抚养。她的姑妈以培养英国贵妇的方式来对她进行教育,“她必须读正统的宗教读物,学习一些诸如古典法语、德语之类的语言知识,一些无趣的音乐技艺等。还要学习制作腊花,以及女子之道─—这些在那个年代可是大行其道的对女性进行的传统教育。”这里描写的是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女性生活的真实情况。幸运的是,同样生于富裕资产阶级家庭的勃朗宁夫人并没有这种痛苦经历,相反,她的父母非常开明,对她厌弃传统教育而热衷于阅读和写作的做法给予了支持。尽管没有接受上述传统教育,但生活在19世纪中产阶级社会团体的作者对于同时代的女性的遭际却有着清楚的了解。事实上,19世纪女权思潮正在英美等国家兴起,尽管没有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但那些具备一定进步知识的中产阶级妇女已经在思考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并通过相互通信和发表文章来探讨呼吁关注女性的社会人生和理想,她们对于女性所接受的那种只为取悦男性却毫无实用价值的所谓正统教育非常反感和憎恶。 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工业革命的成功促成了英国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阶级剥削,贫富差距,等级思想严重等,这些在《奥罗拉·利》中都有体现。比如:当罗姆尼把自己的结婚对象──来自平民阶层的玛丽安·厄尔──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同伴认识的时候,“ 不敏感的她也逐渐意识到,在这欢乐的伊甸园里,她同样是不适宜的,……,──献上自己的灵魂,却把他推入毁灭,…”。在诗歌的第六章里,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玛丽安敏锐地感觉到了罗姆尼那些来自上层社会的朋友对自己的不屑与轻视。她还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如果和罗姆尼结婚后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知道我永远摸不到那颗星,……,作为你的妻子我永远不可能幸福,作为你的朋友我永远不可能不带来伤害……”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19世纪英国社会强烈的等级观念。 长篇叙事诗歌《奥罗拉·利》与作者勃朗宁夫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奥罗拉拒绝了罗姆尼的求婚,没有选择成为他的助手和附庸。她离开他后以写作为职业来生存。这与勃朗宁夫人最尊敬的一位女性的经历极为相似,她就是乔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