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共生性-语文学科本质属性
共生性:语文学科本质属性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一直欲言而不敢言的一个问题。
读了2011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3期胡根林、庄溎芬两位老师的文章《关于台湾国文教学的笔谈》,过去一直思考的问题,一些已有的想法又涌上心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庄溎芬老师在文中说:“在台湾,国文教师所渴切传递的,除了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有文学意境的探索、生命情态的思考和文化深度的积累。我们认为,国文教师教的不是中文系的知识内容,而是情意、思想、人格与生命!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国文教师永世难以搁弃的圭臬。这是国文课和其他学科课的不同之处。”
看看,在台湾,国文教师确切地知道了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应该干什么!语文是教文立人的课程,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一千多年前韩愈老夫子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传道、立人是甚为重要的工作。
除了上段引文外,庄溎芬老师在文中多处使用“更”这样一个表示层进意味的词语。在谈到课文的处理方式时,她说:“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酝酿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隔阂,进入文本,感受作者的生命情韵,进而形塑知识分子的恢弘气度与生命毅力——这是国文教师的最高教学目标。”显然,台湾地区的国文教学是把人文教育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在谈到教学目标时,庄老师以《虬髯客传》为例,介绍此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并学习在生活中如何化解冲突的智慧;引导学生感受悲悯天下苍生的伟大胸襟与慷慨能舍的恢弘气度。”在中山女高,通常会增加一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女性在感情与婚姻中的选择与处理态度”。像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放在大陆地区的某个课堂上,一定会被指责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在自己的田里种别人的菜”。
庄老师介绍的台湾地区国文教学的理念,使笔者心有所慰,意有所定,与笔者对于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不谋而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共生性——言语和精神共生。
共生性并不是本人的专利和独见,深圳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老师搞专题式语文学习,卓有成效。他说:精神与言语共生。笔者以为定性基本准确。精神和言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但是,笔者还要将其顺序调一下,改成:言语与精神共生。精神与言语,哪一面更重要?我以为精神的一面更重要,我愿意把它视为硬币上有国徽的一面。
定性的工作,必须有充分的学理依据。给语文学科定性,必须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等学科中寻求科学论据。
首先来看看耳熟能详的马克思的论断,“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换言之,语言是思想身躯的外衣,没有了思想和情感,语言是难以存在的。这一点,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的论述更为具体,也更有说服力。他在其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出了人们的任何想象。”“精神在语言中生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了它所造就的肉体。”他把精神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比做灵魂和肉体,前者对后者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先有了生活,有了思想情感,有了交流表达的需要,才产生了语言。就像一个语言障碍者,当他有了某种需要,他“咿呀咿呀”地叫个不停,“咿呀咿呀”就是他最简单的“语言”。这段交际的内容是什么?还是思想和情感。语言只是一个符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能指。
当然,语言对精神的生长也有其反作用。正如威廉·冯·洪堡特所言,“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施及他的思维力量,施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和构建性的。”语言对精神的影响是深层次的,语言的构造方式、词汇、句法等特征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
其实,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苏珊·朗格的符号语言学,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精神与言语的这种共生关系。所以说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应是共生性,是言语与精神的共生,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并存,而且首要的是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
在这方面,传统的语文教育似乎比我们认识更清晰。儒家重视诗教乐教,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韩柳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都是强调“化育”的功能。“化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共生,言语和精神的共同生长。于漪老师在给佟春丽老师的信中说,“语言文字用来表情达意。表与达是语言形式,情与意是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情和意,语言就是僵死的符号,表现力、生命力就丧失;离开了语言文字讲情和意,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在教学进程中,由于对其本质特征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人为地割裂,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二元对立的浅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