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六师及《亮剑》-亮剑精神
农六师及《亮剑》\亮剑精神小说和电视剧《亮剑》体现“亮剑精神”,《亮剑》故事取材于农六师前身部队。
电视剧《亮剑》的故事是围绕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这支部队展开的。虽然故事中人物姓名是虚构的,但部队序列、番号和重要战役、战斗都是真实的、有史可查的。像山西的七亘村伏击战、韩略村伏击战,在抗日战争史上都确有其事,甚至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战斗过程与结果都与军史记载相吻合。《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生活原型之一就是新四旅旅长王近山。
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王近山被称为“王疯子”,是一个有奇谋、打硬仗、敢冒险的指挥员。七亘村战斗,两次在同一地点设伏,两次获胜。将“战胜不复”的兵法反其道而用之,只有王近山才有如此奇谋。
李德生将军、尤太忠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王近山在指挥作战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以至于我们在多次战斗中,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员跟着他,当他往前冲时拉住他,再不听劝说,就几个人压在他身上,有时气得他又急又火,又踢又咬……”这是军史上真实的王近山,也是《亮剑》中我们看到的李云龙。著名演员李幼斌塑造的敢打敢拼的硬汉子李云龙形象,再现了一代战将王近山的英姿。可以说,史料运用的准确和艺术加工的精到促成了《亮剑》的成功。
李云龙与农六师前身部队指挥员王近山、程悦长有相同的经历,都出生在黄安,历经了黄麻起义和长征,直到抗日前线。李云龙所在的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王近山是副团长;李云龙受命组建的新一团(后依次整编为三八六旅十六团、十七师五。团、农六师五。农场),程悦长是政委。之后,由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十六团、新一团)组建成新四旅,王近山和程悦长先后任旅长,程悦长一直把这支部队带到新疆,带到五家渠,并更名为农六师。现在,五家渠的长征街上,还有王近山、程悦长等将军的画像。
农六师的老领导赵予征、曾继富、岳云芳等,用自己的亲历佐证了电视剧《亮剑》对战史和战斗场面还原的真实性。农六师原政委、后任兵团副政委的赵予征,当年是王近山的部下,参加过韩略村伏击战。他说,《亮剑》再现了当时那激烈的战斗场面,看后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盈眶。农六师前身部队的王近山、徐深吉、谢家庆、丁思林、程悦长、袁学凯、向守志、李凤友都是李云龙那样有奇谋、敢担当、冲锋在前的指挥员。
电视剧《亮剑》热播之后的2005年10月,《兵团日报》发表了题为《亮出农六师的一段历史》的文章,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都市消费晨报》连续6天报道了《亮剑》与农六师的渊源。之后,《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青年》、《广州党史》等疆内外报刊记者相继到农六师采访,发表了多篇关于《亮剑》与农六师历史渊源的报道。2007年,农六师党委宣传部以“追寻历史的足迹”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寻根溯源的考察活动。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考证,创作了电视专题片《追寻亮剑的足迹》,进一步确定了这支部队的光荣身份:农六师就是“亮剑”部队的延续。
现在,在山西太行山,树有一座《亮剑》雕塑,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认同当年的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就是向日军“亮剑”的部队,并以此为纪念。
2009年8月,《亮剑》作者都梁来五家渠作客。他证实,《亮剑》的创作素材,的确取材于农六师前身部队新四旅十六团。因为一个有利条件,使他较多地接触到三八六旅十六团的老领导,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新四旅的战史,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创作《亮剑》,他说,“刻画是我的本意,求真是我的原则”,表示“尊重历史,愿意还原历史”。为了使小说和电视剧《亮剑》中的故事更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他把三八六旅部队中吸引人的故事特性综合起来,塑造了独立团这样一个铁血军队。史料的准确把握和艺术加工的完美结合,使他成功地创作了长篇小说《亮剑》,之后又将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小说和剧中再现了这支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有新四旅旅长王近山的性格特征和战斗经历。
都梁还为五家渠题词:“肩负三大作用,续写亮剑精神。”
《亮剑》是“亮剑精神”的载体,是“亮剑精神”的形象代言。作家都梁可以续写《亮剑》,而续写“亮剑精神”则是农六师30万人的神圣职责。
1950年2月,身经百战的将军们率十七师(1953年更名为农六师)指战员顶风冒雪拉片石修建和平渠,就是向戈壁荒原亮剑,就是续写亮剑精神的开始。
当年轻的女军垦战士王孟筠面对无情的病魔,当上海支青李梦桃面对北塔山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当农工冯维素在烈日下面对每一颗需要呵护的棉苗,当法官赵萍判案时面对人情的干扰,他们扬眉出鞘,亮出了自己的剑。他们体现了“忠于使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创新争先”的精神内涵。而这些,与战争年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亮剑、勇于致胜的“亮剑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把上世纪50年代的开辟绿洲称作农六师历史上第一次亮剑,那么,现在的“三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