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新路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新路径摘要 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变迁具有阶段性、政治性和内生性等特点,这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特有的现象,也为今后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曾对农村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但该制度已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其立法偏于公平和稳定价值,忽视了对土地利用效率价值。主要体现为:承包经营权期限较短,抵押权和继承权无法实现,土地自由流转的法律限制性规定较多。解决这些问题,应根据《决定》精神和原则,以建立农村基本社会生活保障为前提,坚定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承包经营权不动摇为原则,通过完善和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机制。加强对流转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依法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农村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1―0033―04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的“社会热点”。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让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意义重大。
1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变迁特征
与国外土地法律制度不同,中国土地法律制度的变迁有其自身规律,受到政策性影响较多,其过程复杂,阶段性特征明显。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因此,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要妥善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决不能简单借鉴和照搬外国土地法律制度。
1.1土地法律制度变迁的阶段性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变迁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完全开放到禁止再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以经营模式来划分,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私有为基础的自由经营阶段;第二阶段是以集体所有的国家计划型经营阶段;第三阶段是集体所有的自主经营阶段;第四阶段是以集体所有的承包经营阶段。以土地所有为划分标准,中国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农有农用、农有公用、公有公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公有农用五个阶段。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政策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土地权属。造成这种动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既有来自中国土地革命的传统影响,也有来自“左倾”思想的影响,还有来自经济模式转变的影响。
1.2土地法律制度变迁的政治性
清末以来的中国革命几乎都与农村土地密切相关,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成了革命成功的关键。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毛泽东的“打倒土豪分田地”思想就是最好的体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性主要体现为土地制度权属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性手段和政党政策实现。其实质,就是通过阶级斗争,对现有土地利益进行强制性再分配。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这种土地权利政策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多数耕地属地主、富农所有,农民没有土地,贫雇农都租用地主的土地耕作。考虑当时的国情,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以废除封建剥削为前提,将原属于地主和富农所有的土地无偿地分配给了农民,并承认农民对土地私人所有。如1950年《土地改革法》规定:“对地主,除没收其土地、耕地、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农村多余的房屋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1.3土地法律制度变迁的内生性
除了变迁的政治因素以外,还包括土地制度本身的内在因素。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主导土地制度的变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发展的内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变,为克服计划经济模式下土地制度的弊端,逐步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即“双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土地改革的内生性也将成为现阶段土地改革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扭转粮食供应严重紧张的局面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但也不难发现,现行的制度仍存在不少弊端。
2.1权益期限较短
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相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相对较短。《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承包期为三十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