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减味泰山磐石散治疗气血亏虚型早期先兆流产82例
减味泰山磐石散治疗气血亏虚型早期先兆流产82例关键词 早期先兆流产 气血亏虚型 泰山磐石散 临床观察
先兆流产是指怀孕后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腰酸、腹部坠胀痛,是早期妊娠最常见的病理情况,属于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自2002年以来,笔者以减味泰山磐石散治疗气血亏虚型早期先兆流产8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气血亏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对照组81例。治疗组年龄最小19岁,最大36岁,平均28.6岁;对照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35岁,平均27.3岁。两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1]中早期先兆流产的诊断标准:①孕周6~12周,阴道少量流血,无妊娠物排出,出现阵发性小腹或腰背痛。②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③B超提示宫内可见孕囊,囊内见胚芽,有或无原始胎心搏动。④排除难免性流产、习惯性流产及生殖道感染、宫外孕、阴道宫颈疾病所致的出血。
1.3 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胎漏、胎动不安气血亏虚型辨证标准:妊娠期,阴道漏红,量少,色淡质薄。腰酸腹坠,神疲肢软,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黄体酮20mg,每日肌肉注射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减味泰山磐石散:党参、黄芪、白术、白芍、熟地黄、川续断各9g,炙甘草3g,当归4.5g,黄芩6g,砂仁2.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胎漏、胎动不安疗效标准。治愈:血止胎安,兼症消失,观察2周后,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血孕酮P80nmol/L,各项检查证实胎儿发育正常。好转:漏红减少,兼症改善,各项检查为正常妊娠。无效:出血不止,甚至堕胎流产,或胎死腹中。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71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90%。对照组治愈62例,好转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7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体会
泰山磐石散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功能益气健脾、养血安胎,适宜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胎动不安,是临床常用的安胎、保胎方。因本观察治疗对象为早期流产,故去川芎以防活血滑胎,用于治疗气血两亏,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怀孕后见有胎动不安的妇女。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固胎元;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养血以养胎元;川续断、熟地、白芍合用,益肝肾而保胎元;砂仁调气安胎,与白术相协使诸药补而不滞;黄芩、白术健脾清热,为安胎的要药。诸药合用,使气血调和,冲任得固,胎孕得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上述中药可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而发挥安胎的作用[2]。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等均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白术的醇提液能完全对抗催产素引起豚鼠在体怀孕子宫的紧张性收缩[3];川续断总生物碱能显著抑制妊娠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降低其收缩幅度和张力,并具有对抗大鼠摘除卵巢后导致的流产作用[4];白芍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可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5]。当然,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先兆流产,应掌握原则,辨证施治,才能保证疗效。
5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85.
[2]归绥琪,许钧,俞而慨,等.中药治疗自然流产对封闭抗体、β-HCG、孕酮、雌二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1):645.
[3]周海虹.白术提取液对子宫平滑肌作用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12(4):39.
[4]龚晓健,季晖,王青,等.川续断总生物碱对妊娠大鼠子宫的抗致痉及抗流产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9(6):459-461.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2-173.
收稿日期 2009-05-21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