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浔刘家-百年儒商故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浔刘家-百年儒商故事

南浔刘家:百年儒商故事小莲庄:刘氏家庙 距上海只有一小时车程的湖州南浔镇,方圆不过几十里,却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就是刘家的小莲庄,另一处是民国元老张静江的堂哥张石铭的故居懿德堂。 小莲庄是江南著名丝商、南浔首富刘镛家族的家庙和园林,始建于1885年,历经刘家三代人不断整修、扩建,历时40年才告竣,其中不仅有“荷叶田田”的池沼、错落有致的假山、古藤蜿蜒的幽径,还有镶嵌了数十方名人书法的碑刻长廊。刘家发家后,一百多年前就已移居上海,家乡的小莲庄是刘家夏季赏荷、宴请宾客和春秋两次祭祖活动的场所。 小莲庄的荷花池以西,有一处三进大院,墙高两丈,门宽数尺,院内青砖铺地,高堂深邃,正厅上方悬着末代皇帝溥仪赐给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刘氏家庙大门的左右,还并立着一对五层四柱的“御赐牌坊”,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是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家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的见证。 如此看来,晚清的皇帝还是了解不少下情的,因为远在太湖边上的刘家,发家后实在是做了太多善事,而且连续三代人都是如此。南浔的孤独院、老人院、平粜会、爱米会(即施舍穷人大米)等慈善事业,都是刘家捐巨资、号召富绅同好创办的。1877年河南、江西发大水,河南巡抚涂宗瀛派人送信来,请刘家出钱赈灾。老太爷刘镛闻之二话没说,携了巨款亲自前往河南,又派人到南昌广润门外放赈,并捐资筑堤,抵御风波。当地人感念他的恩情,在江边“建舍(纪念馆)”,把他的长生柱立在正中。1886年江苏海门水灾,刘家又是捐资巨万。1889年浙江大水,湖州本身也受灾严重,米价飞涨,灾民都涌进城市讨饭,刘镛见之忧心如焚,立即筹集数万银两,雇船派人到芜湖去买米万石,运往湖州赈济平粜。万石大米运到,米价顿时回落。1873年,直隶(河北省)大荒,时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刘镛及时地为灾民赈助棉衣,李鸿章奖励他一块“义推任恤”匾额。 刘家财大气粗又乐善好施,已成家风。刘家第二代人刘锦藻亦照此办理,动辄慷慨解囊,创办了南浔最早的私立小学孺嫠小学,捐资并筹集9000银元创办孺嫠会。还捐资创办义仓,当地称为“积谷仓”,平时买米储之,年岁凶荒时出以放赈,“到开仓日,大口每日可领米五合,小口三合”。又每年冬天施粥,贫苦不能为生之家,全赖以度过寒冬。南浔地势低洼,极易受涝灾,刘锦藻就与堂兄刘安涛等人在义仓内立圩工局,捐资用于修圩坝护田。1910年成立圩工局的当年,就捐支了2.6万元。 到了第三代刘承干一代人,更是捐钱无算。有一年他回乡祭祖,下船上岸时见有贫儿向他乞讨,他就每人给了一元钱。当时一元钱已是了不起的数字,能买十几斤大米了。风传出去,乡民轰动,以后他每次回乡,身后总跟了一大群贫儿向他要钱。刘承干菩萨心肠,见之可怜,照例每人一元,几成传统,至今被南浔人传为美谈。 刘镛发家史 刘家发家的第一代人刘镛名介康,字冠军,生于1826年,他的祖父、父亲、伯父、叔父都是镇上丝行里的雇工,家境十分贫寒。刘墉15岁的时候,也沿着祖辈走过的老路,到一家绵绸店当学徒。 后来其叔父介绍他到镇上一家叫谈德昌的丝行打工,一年下来也只能赚10块银元,这样全家已高兴得不得了了。在谈德昌丝行四年,刘镛悟出了经营的门道,关键是要与上海来的洋人打交道,只要有资金低价从农民那里收上来丝,转手到洋行里即可卖大价钱。 19世纪中期,真是个老天爷“挑”南浔人发财的时代,欧洲人尤其是法国妇女特别喜欢中国的丝织品,而南浔的“辑里丝”又是中国丝之最,极为抢手。南浔家家户户植桑养蚕,有的是货源,而且又有运河运输上的便利,只要从南浔到上海一路上不出问题,“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番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温丰《南浔丝市行》)”说的正是这种黄金行当。 四年后,刘镛决心亲自闯一闯。他辞了谈德昌丝行的差事,东借西借凑了200块银元,与同乡邢赓星(后来成为南浔“八牛”之首)、张聿屏一起,合伙办起了一家小丝号,那年他才20岁,7年后开始闯荡上海,生意越做越大。当他认识了洋行买办、安徽人唐漾荷后,直接与洋行挂上了钩,摆脱了中间人的盘剥,生意才渐渐做稳。 但是通向“大象”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有一年他与同乡结伴去上海,中途得知太平军已打到浙江,上海城已被起义军占领,伙伴们闻之纷纷往回跑,而刘镛放心不下城里的生意,因为货早已交了而钱还未结账,于是一个人单独前往,结果被起义军扣押,“兵刃环列,审问极严”,最后只得把他认识的一个广东商人“咬”出来,声称是为太平军办货的,才得以解脱。 刘镛36岁那年3月,合伙人邢赓星不幸去世,他心里非常难过。4月间,他带了伙计携巨款到乡下收丝,“夜行阴风凄凄,磷火纷流,舟如鷁退,乃停桡。”他刚刚合上眼,准备在船上睡一会儿,“邢公入梦,愁颜相对,彷徨不去,惊而窹。”第二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