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R 195.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55-02
【关键词】 健康状况;健康调查;学生
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第三状态检测标准,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已相当普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1-2]。亚健康是身体的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处理得当可转化为健康;反之则易患病。研究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的现状和成因,对预防和减少亚健康人群比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高校二~四年级学生725名为对象,年龄为(22±1.36)岁。其中男生375名,女生350名;独生子女325名,非独生子女400名;体育专业学生100名,文史、理工、经管与艺术类学生625名。
1.2 方法 查阅大量有关亚健康理论文献和研究成果,依据第三状态检测标准[3-4],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5份,有效回收率为90.6%。问卷回收采用一定范围内可信度检验(r=0.83);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进行随机座谈访问。
1.3 统计分析 用u检验法比较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对亚健康状态检出率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亚健康的症状表现 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等。大学生的亚健康人群高达61.32%。亚健康影响因子8项均有较高的发生率,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因子1占79.2%,因子2占64.4%,因子3占81.4%,因子4占67.0%。座谈中了解到亚健康人群较高的原因,多与大学生过多地沉迷于网络,形成 “恋网综合征”的表现,通宵熬夜,缺乏足够的睡眠,忽视体育锻炼,日常不良行为习惯(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高钠饮食、吸烟、酗酒、过度减肥等)直接相关。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种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比较 表2所示,女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因子1,2,3,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地方性大学学生多来自农村,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偏见、经济状况等易造成女性的消极心理,如自卑、依赖、受挫能力差等,生理周期自觉症状加重,与月经前期综合征发生有一定关系[3],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
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亚健康现状在因子2(头晕、头痛、耳鸣)、因子4(失眠多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2.4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比较 随机抽取213名文史、理工、经管、艺术类学生与体育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其他专业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检出率高于体育专业学生,而非体育专业学生因子3(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与体育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育类学生的因子7(颈椎、胸椎或关节疼痛)检出率较高,主要是由于专业课的设置与专项活动特点等主客观因素,导致运动损伤,又因学习或竞赛需要带伤运动训练所致。见表4。
3 讨论
3.1 强化对亚健康成因的认知 在校大学生因家庭、经济、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异常情况的报道较多,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越来越脆弱,对生活现状表现不满、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意识、智力、情感、意志、人格、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较为突出[4]。有学者认为,大学生需培养积极的压力认识[5],增进积极的行为体验,锻炼积极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应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提升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
3.2 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阶段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交际面的扩大、需求的增多,促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自我进行新的审视和调整。许多高校女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孤僻、妒忌、怯懦、虚荣、多疑、焦虑、浮躁、厌学、依赖、脆弱、自卑、自恋、早恋、恐惧、抑郁等症状,个别还有轻生的念头。提示女大学生应加强个人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充分把握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赏识自己,自信自爱,努力发掘和塑造自身潜能,从而形成有效的应对生活的技巧和策略。
3.3 独生子女需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 青春期的独生子女面对着父母长辈的过高期望和个性发展间的双重矛盾冲突,导致独生子女在这个年龄段常常与家庭对立,与父母对抗,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独生子女的健康不容乐观,与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父母的期望值、自身的学习就业压力过重、成材欲望过强等有关。他们在思考人生问题上可能很大程度面对父母包办或全权代理,导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不能表现自身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