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师说》看黄宗羲的心学-东吴大学.docVIP

从《孟子师说》看黄宗羲的心学-东吴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孟子师说》看黄宗羲的心学-东吴大学.doc

從《孟子師說》看黃宗羲的心學 黃敏浩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一、引言 有關黃宗羲(梨洲,1610-1695)心學思想源自王守仁(陽明,1472-1529)與劉宗周(蕺山,1578-1645)的事實,學者多能言之。 至於二人對宗羲思想影響的具體情況,劉述先教授曾就宗羲的著作,尤其是《明儒學案》作過一番研究,認為「梨洲依蕺山,對於陽明之心學有所簡擇」,也就是說,「他以蕺山思想之綱領為判準,簡擇陽明,平章各家學術,謹守繼承自蕺山思想的原則而勿失」。從劉教授的研究看來,這應該是一個中肯的判斷。 本文探討宗羲的心學思想,承認蕺山與陽明對其影響甚深,但卻沒有把二人帶進來討論,只是以宗羲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孟子師說》為根據,略窺其心學的內容。跟已有的黃宗羲思想研究的成果相比,本文確有不夠全面之嫌。但對某部重要著作做些點滴的工作,提供自己的心得,也不算毫無意義。 以下將從理氣論、心性論及工夫論三方面來看《孟子師說》所蘊含的心學思想。劃分為三個課題只是為了論述上的方便,它們實際是密切相關的。 二、《孟子師說》中的理氣論 我們首先看《孟子師說》的題目,其中「師說」的「師」,指的就是宗羲的老師劉蕺山。再看此書的題辭說: 先師子劉子於《大學》有統義,於《中庸》有慎獨義,於《論語》有學案,皆其微言所寄,獨《孟子》無成書。羲讀劉子遺書,潛心有年,麤識先師宗旨所在,竊取其意,因成《孟子師說》七卷,以補所未備。或不能無所出入,以俟知先生之學者糾其謬云。 可知宗羲本蕺山之意解釋孟子,並認為這大概可以代表蕺山本人的解釋。孟子的思想並不是本文所關注的主題。我們所關注的,是在此書中宗羲是完全繼承蕺山的思想,至少他自己認為是如此的。然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看,《孟子師說》當然也反映宗羲個人的思想。他說「或不能無所出入」,正表示他內化蕺山思想的過程中實不能不帶著個人的見解。 然則此書所呈現宗羲的心學面貌究竟是如何?先看他如何說氣: 天地間只有一氣充周,生人生物。人稟是氣以生,心即氣之靈處,所謂知氣在上也。心體流行,其流行而有條理者,即性也。猶四時之氣,和則為春,和盛而溫則為夏,溫衰而涼則為秋,涼盛而寒則為冬,寒衰則復為春。萬古如是,若有界限於間,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見,見之於氣;性不可見,見之於心;心即氣也。心失其養,則狂瀾橫溢,流行而失其序矣。養氣即是養心,然言養心猶覺難把捉,言養氣則動作威儀,旦晝呼吸,實可持循也。……離氣以求心性,吾不知所明者何心,所見者何性也。 首句言天地間只一氣充周,生人生物,很有唯氣論或氣一元論的味道。既然天地一氣,則心也只能是氣,故說「心即氣」。又說「心即氣之靈處」而「知氣在上」;心雖靈而在上,畢竟仍不離氣。心之流行而有條理者即是性,氣之流行而不失其序者即是理。性、理不可見而見之於心、氣,而從四時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的例子來看,無形的性、理好像就是心、氣的內在的實然的條理,其本質仍屬氣。因此末句認為「離氣以求心性」根本不可能。這樣看來,無論心、性、理,一皆屬氣,是氣的不同表現,如是便真好像是氣一元論的說法。 然而,我們仔細往下文看,卻有不同的印象: 人身雖一氣之流行,流行之中,必有主宰。主宰不在流行之外,即流行之有條理者。自其變者而觀之謂之流行,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謂之主宰。養氣者使主宰常存,則血氣化為義理;失其主宰,則義理化為血氣,所差在毫釐之間。 從文本的脈絡看,此處所謂主宰,當是指心而言。說心是人身一氣流行之主宰,便好像有心不只是氣之流行的意思。雖然下文即謂此主宰是流行之條理,不在流行之外,但又說流行是變而主宰不變,則主宰與流行究屬不同的兩層。當然,我們可以順著氣一元論的解釋,說那主宰之不變只是流行之氣之不失其序,是流行之條理,換言之,是氣順著一不變的規則而變化流行,而此規則便是心。心主宰著一身之氣的運作,而心本質上仍屬氣。是故主宰的心與流行之氣究屬一層,而非兩層,或即使是兩層,也是同質的兩層,而非異質的兩層。這樣說心,心好像就是一經驗的、實然的氣之靈之心了。但下文卻說「養氣者使主宰常存,則血氣化為義理;失其主宰,則義理化為血氣,所差在毫釐之間」,則作為主宰的義理與血氣,也就是心與氣之間,似乎仍存在一異質的跳躍的關係。或謂血氣化為義理,只是血氣之順著其本有之條理而運作,而義理化為血氣,是血氣不復依其條理。這樣說也勉強可通,但我們再看宗羲在他處有說:「生而稟於清,生而稟於濁……。然至濁之中,一點真心埋沒不得,故人為萬物之靈也」,然則清濁之氣質與真心,似乎總有一根本的不同。又說: 天心生生之幾,無時或息。故放失之後,少間又發,第人不肯認定,以此作主宰耳。認得此心便是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自不能已。旦晝牿亡,未嘗非此心為之用,而點金成鐵,迷卻當下矣。 此處說心乃生生之幾,若迷失此心之主宰,便無異點金成鐵。須知金不是鐵,此比喻似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