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录-梁-虞荔.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鼎录 梁 虞荔 提要 鼎録   提要   《鼎録》一卷,旧本题梁虞荔撰。考《陈书 列传》,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释褐 为梁西中郎行叅军,迁中书舍人。侯景乱,归乡里。陈初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东 阳扬州二州大中正。赠侍中,谥曰徳。是荔当为陈人。称梁者误也。其书不见于本传, 《唐志》始着録。然检书中载有陈宣帝于太极殿铸鼎之文,荔卒于陈文帝天嘉二年,下距 临海王光大二年宣帝嗣位时,首尾七年,安得预称谥号?其为后人所搀入无疑。又卷首序 文乃纪夏鼎应在黄帝条后,亦必无识者以原书无序,移掇其文,盖流传既久,屡经窜乱, 真伪已不可辨,特以其旧帙存之耳。又按晁公武《读书志》别出吴协《鼎録》一条,《通 考》与此书两收之,然其书他无所见。疑吴字近虞,协字近荔,传写舛讹,因而误分为二 也。   鼎録   昔虞夏之盛,逺方皆至。使九牧贡九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 搀之地,圗其山川竒怪百物而为之备。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 方,不炊而自沸,不举而自蔵,不迁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国都。桀有乱徳,鼎迁于 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 也。及显王姬徳大衰,鼎沦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见于彭城,大发徒出之,不能得焉。   金华山皇帝作一鼎,髙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瓮。像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文曰: “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复篆书三足。   汉孝景帝铸一鼎,名曰“食鼎”。髙二尺,铜金银杂为之。形若瓦甑,无足。中元六 年,造其文曰:“五熟是滋,君王膳之。”小篆书。   武帝登泰山,铸一鼎,高四尺,铜银为之。其形如瓮,有三足。太始四年,造其文 曰:“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寜谧,神鼎传芳。”大篆书。   元鼎元年,汾阴得宝鼎,即吾丘寿王所识之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 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灵图未然之状。其文曰: “寿考天地,百祥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下,又别有铭,或浮,或沈, 皆古文复篆。此上古之铸造也,总有九枚。   昭帝元平元年于蓝田覆车山铸一鼎,高三尺,受五斗。刻其文曰:“宜君王,和四 方。调滋味,去腥伤。”小篆书,三足。   废帝贺以天凤六年登位,废为海昏侯,铸一小鼎贮酒。其形若瓮,四足,受二斗。其 文曰:“长满上。”小篆书。   宣帝甘露元年于华山仙掌铸一鼎,高五尺,受四斗。拟承甘露,刻其文曰:“万国 伏,贻长久。铸神鼎,承天酒。”三足,小篆书。又建章宫铜人,生毛以为美祥,作一金 鼎埋之本宫。   元帝初元二年铸一鼎,大如瓮,无足。其文曰:“黄帝膳鼎。”小篆书。   成帝绥和元年匈奴平,铸一鼎。其文曰:“寇盗平,黄河清。”八分书,三足,高五 尺六寸。   哀帝元寿元年铸一鼎贮酒,高四尺,三足。其文曰:“羣臣元日用醴鼎。”小篆书。   平帝元始五年铸一鼎,受二斗。其文曰:“药鼎。”三足,八分书。   王莽建国元年铸一大鼎,高一丈。其文曰:“建国鼎。”莽自书埋之渐台。又作一 鼎,其文曰:“君臣之鼎。”并小篆书,三足。   后汉光武建元元年铸一鼎,其文曰:“定天下,万物伏。”小篆书,三足,高九尺。   明帝永平十年铸一鼎于洛水,高六尺。其文曰:“蛟龙伏。”大篆书,三足。又铸一 鼎于谷水,高五尺。其文曰:“谷洛。”小篆书,四足。   章帝元和二年于北岳铸一鼎,高四尺,无足。其文曰:“镇地鼎。”小篆书。   安帝延光四年铸一鼎于少室山,其文曰:“承露鼎。”小篆书,四足。   顺帝永建六年铸一鼎于伊水,名曰“鱼鼎”高四尺,三足。   灵帝嘉平元年铸一大鼎,埋之鸿都门。其文曰:“儒鼎。”古书,三足。   汉官仪曰:开阳门夜直楼上帝因作一鼎,其文曰:“柱鼎。”一足,如马蹄。   蜀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曰“克汉鼎”。埋之丙穴中,八分书,三足。又铸 一鼎沉于永安水中,纪行军奇变。又于成都武担山埋一鼎,名曰“受禅鼎”。又埋一鼎于 剑口山,名曰“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又,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像 龙形,沈水中。   蜀章武三年,先主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 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二尺。   魏武帝铸一鼎于白鹿山,高一丈,纪征伐战阵之能。古文篆书,四足。更作鼎于太 子,名曰“孝鼎”,画刻古来孝子姓名,小篆书。   文帝黄初元年铸受禅鼎,其文曰:“受祚鼎。”小篆书。   明帝太和六年铸一鼎,三足,名曰“万寿鼎”。小篆书。   吴孙权黄武元年于彭蠡水沈一鼎,其文曰:“百神助,阳侯伏。”三足,大篆书。又 猎于樊山,见一姥问:“得何兽?”答曰: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