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探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探讨 (高职院校体育部主任培训内容之一) 报告人:方儒钦 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汇 报 内 容 一、背景、现状、举措 二、课程建设 三、制定教学大纲或《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 四、体育部(室)主任——立足体育 一、背景、现状、举措 背景: 第一次:建国初期,全面照搬前苏联,从课程目标大纲、教材、教法等,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第二次:上世纪80-90年代左右,改革开放与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开始要求思想解放,灵魂解脱,追求个性,灵与肉都要发展。中国关系升温,以日本为主的快乐体育思潮涌进中国。片面的理带来许弊端。 第三次:20世纪末21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思潮进入中国,选项、俱乐部等形式开展起来,一时间很热闹。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结果,让政府和人民猛然惊醒,连续下降……开始迷失 现状 1、一九九九年开始兴起了高等职业院校,其数量远远超过本科 院科,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十多年来的高职教育诞生了许多年幼的高职院校。校园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场馆配备等难以跟上发展的需求,造成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等滞后,理论陈旧。 举措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取代了已施行10年之久的旧《纲要》。 新纲要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和评价的依据。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国办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2008年“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召开…… ●2009月6日国务院第560号会公布了《全民健康条例》。 二、课程设置 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学校体育与学校智育、德育并列平行,都是学校教育的不同领域,是政府执政理念需要的体现。 ●从狭义上讲,学校体育与学校语文、学校数学并列平行,都是学校教育的不同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 不能把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出现让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承担学校教育一个领域的任务,它是承担不担不起的,而且在实践与理论认识上都会出现误区。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公共体育”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在于增进学生健康,帮助学生形成与职业相适应的个性体育专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主要体现: 第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第二,形成体育专长,为终身体育服务。 第三,适应职业需求,培养职业素养。 第四,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养成。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以相关文件为支持,坚持体育课程三年制1-4学期开设,周学时为2学时(附件)。 ●以能力培养为主体,采用基础体能和专项选项模式教学(附件)。 ●基础体能课程结合专业、职业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 ●结合学生兴趣及个人爱好,自主选项,促进个体发展,形成个人体育专长。 学年学时比例表(附件) ●课程管理与目标考核 对学生在体育课内学习实施目标管理,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实施过程管理,对教师教学效果实施目标管理,对教学进行实施过程管理。 ●创造课程特色,如龙舟、帆船、阳光体育健康长廊等。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依据学校的性质、特色 2)、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 3)、根据师资力量及场馆情况 4)、合理制定学时比例和评分细则(附件) 三、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标准 (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方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分配,是教学顺序、工作的指南。 (二)课程标准 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的要求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几个部分。 ●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 3、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建议 1、教材编写建议 2、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3、教学建议 4、评价建议 ●附录 (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