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室周围-.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早产儿脑室周围-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儿科 李菊花 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及室管膜下出血(subependymal hemorrhage,SHE),也称生发基质出血(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当室管膜破溃,血液流入脑室则形成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cular hemorrhage,IVH)。本型颅内出血常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据70-80年代初统计,出生体重2250g的早产儿,IVH的发生率为39%,80年代中统计,出生体重2000g,IVH发生率为29%。至今发生率不降的原因与早产儿的发生率及早产程度有关。 病理 此类损伤的基本特征是发生于室管膜下的生发基质,位于侧脑室的腹外侧。在胎儿10-20周时作为脑神经母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发源地,完成细胞的快速增殖和移行过程,随胎儿发育,基质渐小,至36周时,几乎完全消失。室管膜下生发基质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在此处形成供血丰富的毛细血管床。其特征为面积相对大而血管走形不规则,血管壁由单层细胞排列而成,易于破损。基质区域的静脉系统是由来自脑白质,脉络丛,纹状体的数条静脉在尾状核头部位汇合成端静脉,通过“U”字形回路汇于Galen静脉,由于这种特殊走形,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致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约80%的生发基质出血进入侧脑室,严重者可扩散至整个脑室系统。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合并症: 1. 生发基质破坏? 出血发生越早危害越大。神经细胞的生成、迁移过程受损害,胶质细胞损伤后不能提供足够的神经营养因子,直接影响以后的脑发育。 2. 脑室旁白质软化(PVL) 是早产儿脑室内常见的病理损伤类型,为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有报道,在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死后,发现有75%存在此现象。25%的PVL病例可又出现脑室旁出血性梗死,常常是由于生发基质及脑室旁出血后局部压迫,端静脉梗阻破裂出血所致。上述病理改变的结局均是白质坏死,但在活体上区别是有困难的。 3. 脑积水? ? 脑室内的血液随脑脊液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又经中脑导水管在第四脑室穿过正中孔,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大量的出血及凝血过程可引起中脑导水管、正中孔、侧孔梗阻,并影响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吸收,在数日内形成急性脑积水或数周后形成亚急性、慢性脑积水。脑室内大量积水使脑实质受压,甚至变的菲薄,预后极差。 病因 多种因素可致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同一病人常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而发病。 (一)?? 血管内因素 由于在各种疾病状态下全身系统血压变化所致的脑血流增加或减少,尤其血压高低变化不定更易诱发颅内出血。应用呼吸机,输液,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时脑血流涨落,异常分娩时,如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多次吸引器助产使胎儿头部受挤压等,均可造成脑静脉压升高而致出血,血小板及凝血机制异常等常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 (二)?? 血管因素 生发基质毛细血管纤细,缺乏血管内皮层,毛细血管床组成错综复杂,此区域对氧化代谢的需求高,故对缺氧缺血性损伤有更强的易感性。血管问题在早产儿更为突出,孕周越小,体重越低,越易发生颅内出血,出血程度也越重。 三)?? 血管外因素 局部血管缺乏支持组织,生后细胞外容量降低使血管外组织压力降低,也可成为颅内出血的诱因。 临床表现 经近年广泛使用的颅脑B超研究发现,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的时间50%在生后第一天,90%发生在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由于多种临床病理状态发生会更晚,也有病例由于孕母血小板减少症等影响,致使胎儿期发生颅内出血。严重者以死胎娩出,或娩出后难以建立呼吸。早产儿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的早期临床常见特征是呼吸窘迫,依出血程度不同在临床上表现有三种类 (一)? 急剧恶化型? 发生在严重出血的小儿,少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眼球固定、凝视、光反射消失、肌张力严重低下或周身强直性惊厥、前囟紧张、隆起、出现难以纠正的酸中毒,可短时间内死亡。 (二)? 持续进展型 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持续进展。先表现为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如烦躁不安,易激惹,脑性尖叫,肌震颤、惊厥、呕吐、继而出现皮质抑制症状,如神志异常、四肢张力低下、运动减少、呼吸异常,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 (三)? 临床无表现型 此型最为常见,国外报道此型占50%左右,在我国所占比例更高,这与早产儿的孕周、体重相对较大,绝大多数颅内出血较轻有关。这些病例多在早产儿生后常规头颅B超筛查中发现。 诊断 结合围产期病史及临床特点,辅以头颅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尤其是B超自70年代末以来在新生儿中应用,结束了只能通过尸解确诊颅内出血的历史。因其可通过新生儿前囟行扇形实时扫描,颅内中心部位显像清晰,成为脑室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