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忆我的导师张炳熹院士
忆我的导师张炳熹院士
林新多
林新多,男,1934年12月出生,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资源学院教授。北京地院56届本
科毕业,63届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矿床学教学与科学研究。
张炳熹院士是1950年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后,他历任矿床教
研室主任,勘探系主任。1960年11月调地质部工作。
我有幸自到矿床教研室工作后,一直得到张先生的指导。59年10月又受教研
室安排,攻取张先生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矿田构造。
张先生学术渊博,学风严谨,他讲课生动,内容丰富、新颖,引人入胜。他对
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关爱有加,热心辅导,有问必答,纲举目张,启发性强。例如年
轻教师不清楚矿床实习课如何上,张先生就总结了三个顺序(先读图,再看标本,
认识有用矿物,最后把图与标本放在一起分析)、五个要点(看矿物成分,看矿石
构造,评估矿石质量,注意围岩和控矿因素)、一个提高点 (初步推测矿床成因)。
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要求不明确,张先生就提出两个 “一” (一张穿过
矿体的矿区剖面图,一张矿区地质图),两个 “十” (十块矿石及岩石标本,十张
自己画的可用的素描图),并且每一个学生要有一个重点。他曾利用星期日带我和
刘浩龙去红山口看石英脉,分析脉组的构造特征,他还单独给我讲了构造地质学的
部分章节,张先生对我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60年张先生主持编写 “湘赣闽浙四省
成矿规律及对太平洋成矿带的新认识”一书,我负责矿田构造部分,这是我第一次
面对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张先生就教我从构造层入手,分
析每一构造层的构造及岩性特征,以及它们对矿化的控制,这样我才得以完成任务。
在我攻取研究生后,教研室就给我安排了第一项任务就是跟随张先生上矿床课,
授课对象全部是56级从南京地校毕业后进入我校上大学的。因他们在中专时已学过
张炳熹,男,(1919.6—2000.7),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长期从事地质
学的教学、勘查和科研工作。
矿床课,故所授课程名为矿床学补充。张先生主讲,我带实习课。张先生讲课中给
我的印象最深的是讲伟晶岩矿床,当张先生讲伟晶岩矿床是多成因时,我意外的感
到震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主讲老师讲的内容与教材完全不同,这也
是我第一次知道书本或教材也有错的和不完善的地方,尽管教材是专家权威写的。
同时也让我知道做一个好的老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不应该是照着书本或教材按部就
班的讲。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自己有足够的野外实践和认识,并且不断的了解
矿床学研究的新进展。通过这堂课也让我适应了一种矿床类型可以有多种成因的思
想,这对我以后的科研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先生的讲课如同他后来在地质部时所写的文章和讲话一样,是极具前瞻性和
启发性的。在历来的矿床学教学中,前苏联学者费尔斯曼对伟晶岩矿床的形成认为
是 “一个从岩浆到热液逐步演化的过程”的观点一直是遭受 “批判”的,认为岩浆
与热液是不可过渡的观点在矿床学界是深远影响根深蒂固的,但张先生对费尔斯曼
的观点是认可的。我有幸在张先生的思想指导下,没有被 “浆液不可过渡论”所束
缚,1979年首先提出在鄂东铁矿中存在铁矿浆一热液过渡性流体成矿的现象。我早
在1957年在江西西华山看到了许多被认为是热液成因的含钨石英脉与细晶岩、长英
岩、伟晶岩过渡的现象,到了1958年我正式发表了形成含钨石英脉的成矿流体是一
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此观点发表后得到很多矿床学家的认同,尤其是老钨
矿专家的认可。
张先生特别强调要注意实际,注意野外观察,从中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我有幸
两次跟随张先生观察了一些矿山。59年暑期,观察了赣东北、湖南的一些矿山。60
年暑期观察了浙江福建、赣南的一些矿山。他每到一个矿区总是首先认真细微的观
察地质现象,随后根据客观存在的地质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使我和在场的地质人
都感到收获很大,使我懂得了如何进行野外观察与分析。这对提高我的野外工作能
力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告诉我如何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钻研
什么问题,遇到构造问题就钻研构造,遇到砂矿就钻研地貌。
导师教导我的: “要从客观存在的野外实际中得出应有的结论”一直是我进行
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矿床学教材中一直把矽卡岩矿床看成是单一成因——
接触交代形成的。但我在多个矿床中见到的矽卡岩呈脉状,是充填形成的,而不是
交代形成的。79、80年我在鄂东铜铁矿中发现了矽卡岩中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Unit 1 Fun numbers and letters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一起)(2024)英语二年级上册.docx VIP
- 印刷成本核算方式.docx VIP
- 森林防火教学课件.ppt VIP
- 二级保密资格档案目录(24盒)优质材料.doc VIP
- 2025水利工程五大员专业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图书馆业务知识培训ppt课件.pptx VIP
- 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pptx VIP
-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学习宣贯ppt课件.pptx VIP
- 游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孙九霞全套PPT课件.pptx
- 东芝 e-STUDIO 2000AC 2500AC 彩色复印机维修手册(拆卸安装篇).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