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清报律》中对办报人的规定.docVIP

浅谈《大清报律》中对办报人的规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大清报律》中对办报人的规定

浅谈《大清报律》中对办报人的规定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对民间言论的禁锢十分严苛。从唐朝的邸报到清朝的京报,无不是朝廷的官方言论。近代,从1815年外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908年《大清报律》的颁布,中国的新闻事业终于开始了崭新的篇章。本文将对《大清报律》颁布的特殊背景以及其中对办报人的规定做浅显的分析。尽管《大清报律》的很多内容还保留着封建残余,但其中的进步意义和新闻近代化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大清报律》 办报人 保证金 事先审查制度 惩罚制度 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除将前些时候制定与颁行的报刊禁载的规定全部收入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1910年清政府再次修订《大清报律》,并将修订本交资政院和军机处审议。1911年1月29日原《大清报律》改称为《钦定报律》经清廷批准后颁行。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另有4个附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1905年12月11日镇国公载泽、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锋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五大臣出国一事由于发生了9月份的吴樾炸弹谋杀案而推迟至今。原定出国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已获任巡警部尚书,商部右丞绍英在谋杀案中受伤,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铎代替《大清报律》起草和颁布的历程要漫长得多。清廷有关部门最早开始起草《报律》,是在1904年8月,两年后约1906年10月,拟就草案四十六条。然清统治者十分谨慎,以为“事关法律,非详加讨论,不易通行”;并“以京外报馆由洋商开设者十居六七,即华商所办各报,亦往往有外人主持其间。若编订报律,而不预定施行之法,俾各馆一体遵循,诚恐将来办理分歧,转多窒碍”,而未予颁布。 1908年1月16日,民政部会同法部,调研“各国通例”,“参照内地情形”,拟出“改定草案四十二条”,交宪政编查馆审核。宪政编查馆秉承清廷意旨,增加了三条,并对草案中的若干条款进行了修改。191第一条 凡开设报馆发行报纸者,应开具左列各数,于发行二十日以前,呈由该管地方官衙门申报本省督抚,咨民政部存案;一、名称;二、体例:三、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之姓名、履历及住址;四、发行所及印刷所之名称及地址。该条款要求办报实行登记注册制,即办报前要先向地方政府申报存案,这其中涵盖了报纸名称、体裁,发行印刷单位的资料,以及发行人、编辑、印刷者的资料,并要求提供他们的履历,对发行人、编辑人、印刷者也提出了一定的从业标准。 “第二条 凡充发行人、编辑人在印刷人者,须具备左列条件年满二十岁以上之本国人;无精神病者;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者。这其中对从业人士的年龄、国籍、素质、有无犯罪前科都提出了要求,在这里,我想就“本国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要求报纸的从业人士必须是大清子民,这是否意味着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办报了呢?其实不然,在中国的报业历史上,这一时期还存在着许多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如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的《新闻报》,在《大清报律》颁行之后仍是以美国人福开森任总董,即发行人。甚至很多中国人为寻求庇护,还将发行人冠以外商的名字,所以我认为,这只是清政府对清朝统治区报纸的规定,而不包含租界,实际上,当时的清朝已摇摇欲坠,被列强瓜分,即使在其所谓“统治区”内,亦有列强相互认定的势力范围,清政府的权力也受到列强的限制。当时的清廷,罪犯一逃入租界便无法追缉,更何况于报纸了。因此这里面其实也体现着对外国人办报听之任之的无奈之举。 依据《大清报律》第三十六条“除第一条第三款及前两条所指各人外,所有报馆出资人及雇用人等,应均无涉。第三十四条 凡于报纸内撰发论说纪事填注名号者,不问何人,其责任与编辑人同在整个报纸的生产过程中,实际上负有责任的是发行人、编辑、印刷人以及文章的作者,这就要求了报纸发行必须强调真实性,令报纸从上到下必须为言论负责,也建立了一个多重的监督机制,由发行人、编辑对作者的文章进行审核,再由印刷人对报纸内容进行审核,尽可能避免了报纸不负责的言论的诞生。同时规定报馆出资人和雇用人与报纸无涉,让商人能无顾虑地对报馆进行投资,工人能无顾虑的接受报馆雇佣,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法律保障。而其中的第三条要求“发行编辑得以一人兼任,但印刷人不得充发行人或编辑。这一条首先保证了报纸的负责人至少有两位,也就是说,在整个报纸的出版发行过程中,始终都要经过这两人的同意;其次也保证了报纸的发行过程受到了两重监督,即编辑为第一重,印刷为第二重,而不会出现两位负责人同时审核报纸导致出现疏漏的现象。这既可以保证报纸的质量,也有利于清政府对报纸出版业的控制。 第四条 发行人应于呈报时分别附缴保押费如下:每月发行四回以上者,银五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