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所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亦谈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所在

亦谈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所在摘#8195;要: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给后人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其艺术风格朴素、自然、真淳,但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在他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魅力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人性中的真善美 (1)反映现实中的真善美。陶渊明从“躬耕自资”的生活实际出发,是前诗人从未有过的经历,从田园生活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体验。从那白描般的生活画面中,从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反映了一个不同流俗、品行高洁的形象,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窥视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归隐生活反映了社会现实,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的心目中,那恬淡、宁静的几间茅舍,轻烟袅袅的幽深小巷,这一切与凶险四伏的官场天差地别。所以诗人就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诗人却被这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这样的田园诗很多,无不洋溢着祥和与安宁。 (2)反映理想中的真善美。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它不是单纯通过描写农民日常生活的辛劳来鞭挞现实社会的黑暗,而是通过描绘恬淡的田园景象来否定或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陶渊明独特的审美情趣决定的。正因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才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没有等级、没有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的人间仙境。在他走过了漫漫长夜之后,一棵菩提树上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桃花源记》诞生了。 二、透析陶渊明心中田园诗真善美的内涵 (1)是由其率真本性决定的。陶渊明诗的内容均是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是每个平凡人最平常的生活。正是选择了这样最典型意义的景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让人倍感亲切。例如:“卧起弄琴书”中的“弄”,就微妙地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在诗中没有一点夸张和虚浮,总以淳朴真情动人。虽然通篇展现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但却如叙家常,毫无矫饰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那种返璞归真、悠然自得的心志跃然纸上。 (2)与其思想追求分不开。当时东晋的贵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寒门的人则被压制。陶渊明虽有济世之才,但得不到重视,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在忍受屈辱的官场上周旋,感觉十分痛苦。加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居风气的盛行,于是产生了向往隐逸自然的想法。于是41岁时便毅然解职归田, 从此过起隐居的生活,在参加农业劳动的过程中,更使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也为创作田园诗提供了条件。在陶渊明的思想中,老庄哲学中核心――“自然”对他影响极深。于是他常把儒家那种虚构的淳朴无争作为理想的世界来向往。 三、陶渊明人格与作品内涵对后世田园诗的影响 (1)把诗歌推向新境界。在南朝之前人们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评价并不高,自隋唐以后,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就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就有了陶诗的影子。进入宋代以后,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的推崇,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一流诗人的地位。陶渊明那高尚的人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其磊落的胸襟、刚正的人格、淡定的生活态度、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家园的精神,为历代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和丰富的田园诗歌的内涵,堪称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 (2)影响了一代代诗人。在中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中,无不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受他的艺术熏陶。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其骏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从中可以看出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历代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后,往往回归到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中,并从他身上去寻找新的人生价值来安慰自己。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堡垒,用以保护自己的出处和选择未来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追求。(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