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00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强余震统计特征震灾防御技术
第 4 卷 第 2 期 震灾防御技术 Vol. 4, No. 2
2009 年 6 月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June., 2009
任雪梅,高孟潭,刘爱文,徐伟进,2009. 1900 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强余震统计特征. 震灾防御技术,4 (2 ):200—208.
1900 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强余震统计特征1
1, 2) 1) 1) 1)
任雪梅 高孟潭 刘爱文 徐伟进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宁夏地震局,银川 750001
摘要 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 1900 年以来 5 级以上地震发生 1 个月内强余震资料的统计,得到了主
震震级与余震震级、时间间隔与震中距之间的经验关系和统计规律。同时,以汶川主余震为例,
进行了对比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本文的统计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对今后西南地区余震的预测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南地区 强余震 最大余震 最快余震 最近余震
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余震的研究一般是基于完整的地震序列资料来总结余震的类型和主
余震之间的统计特征,在这些研究中,Utsu (1961)、Lutz (1986)、Lutz 和 Gutmann (1995)、
Chapman 等(1997),周蕙兰等(1982)、吴开统等(1990)、蒋海昆等(2007 )对我国的余
震序列相继做了详细的研究。强余震对结构的震害影响在以往震例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对强
余震的破坏研究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刘正荣,1984;吴开统等,1989;Reasenberg
等,1989;吕晓健等,2007 )。上述学者对余震的研究也是基于对完整的地震序列资料统计分
析后得到的,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1970 年以来才有完整的小震记录资料,而小震记
录资料的完整性限制了对余震序列的研究。考虑到在工程上对房屋建筑影响较大的余震震级
一般较大、时间较短,因此统计强震发生后 1 个月内强余震的时空强特征,在工程应用上具
有较大的价值,为此本文研究了 1900 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北纬 20°—35°,东经 90°—108°)
5 级以上地震发生后 1 个月内的强余震,同时,这样选取资料可以使强余震研究的时空范围
扩大。
1 资料选取
研究区 MS ≥5.0 级地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地震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的《中国
1 基金项目 科技部公益性项目“梯级大坝系统地震安全性研究”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 2009-01-16
[作者简介] 任雪梅,女,生于 1968 年。宁夏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现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主要从事工程地震和地震预报等研究工作。E-mail: rxm1025@163.com
2 期 任雪梅等:1900 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强余震统计特征 201
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 世纪至 1911 年)和《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 年至 1990
年),而 1990 年以后的地震目录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汇编的 《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
中续补(1991—2006 年 12 月)。研究时间的选取是根据黄纬琼等(1994)的研究结果,1900
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北纬 20°—35°,东经 90°—108°)5 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考虑到 1 个
月内的强余震对房屋等建筑的破坏是难以预防的,因此,本文只研究主震发生 1 个月内的余
震,而余震的震级也只考虑 5 级以上的地震。选取余震的方法采用主震震级法(即 K-K 法),
该方法是根据对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余震研究得到的,Knopoff (1964)是第一位研究该方法
的学者,后经多位学者(Kagan 等,1972;Gardner 等,1974)的完善,逐步形成目前国际上
通用的 K-K 法,其空间窗的参数如表 1 所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