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laser induced damage on optical films
第22卷第10期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V01.22。No.10
HIGHPOWERLASERAND
2010年10月 PARTICI,EBEAMS Oct.,2010
文章编号: 1001—4322(2010)10—2237—07 ·综 述·
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研究进展+
李晓光1’2, 沈 军1’2
(1.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上海200092;2.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摘要: 从理论、实验两方面对薄膜的激光损伤机理和提高损伤阈值的手段进行了回顾。概括了现有理
论模型及其适用范围,对缺陷的行为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重点比较了各种制备方法及后处理手段的特点,分
析了主要工艺参数对薄膜损伤阈值的影响。结合本实验室及国内外同行的工作,对溶胶一凝胶法制备高损伤阈
值薄膜的工艺进行丁总结。从吸收、热传导、抗拉强度等角度对物理膜和化学膜在结构与性能七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从化学键、成膜过程等方面分析损伤机理的建议,并结合真空污染,亚表面损伤等新问题提出了未来工
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激光损伤阈值; 光学薄膜; 缺陷; 物理气相沉积; 溶胶一凝胶
中图分类号: 0484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788/HPLPB201022lO.2237
随着近年来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及核武器研究的需要,高功率强激光系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美
和涂层必须有足够好的稳定性和抗激光损伤能力。薄膜的激光损伤机理和如何提高激光损伤阈值(LIDT)一
直是强激光薄膜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由于激光对薄膜的损伤涉及到光热、光电、激光参数、材料性质、非线性
吸收、电场作用、等离子产生等多个方面,十分复杂,所以损伤机理难以达成共识,也缺少普适性。然而理论与
实验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如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制
备方法的改善明显提高了薄膜性能和损伤阈值。本文对相关理论成果进行了简单归纳,重点比较了不同的实
验手段对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
1激光损伤机理的研究
理论工作者往往通过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解释损伤机理,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理论。有关激
光损伤机理的基本理论有本征吸收机制、杂质缺陷机制、雪崩击穿机制、多光子吸收机制¨。33等;在特定情况下
如多层膜的激光损伤,有多层膜温度场模型、界面吸收模型、缺陷吸收模型¨】等;对多脉冲连续辐照下的激光损
伤提出了杂质模型、结构缺陷模型、晶格缺陷模型∞一等。一般而言,各种机制都有局限性,只是试图从某一角度
对激光与材料作用过程进行阐释,而激光的作用过程包括多种机制的耦合。正是因为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基本问题和模型的适用范围仍没有得到清楚的解释和验证。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利用计算物理学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试图对损伤行为给出理论解
释。如对表面内应力、微裂纹、微孔,杂质成分、尺寸、含量等凶素进行有限元分析,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薄膜成
分、结构、形貌对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例如特定位置的缺陷会限制热传导,导致激光能量积聚;不同的杂质所
引起的温升不同,从而对LIDT的影响也不同曲j。这些结论既可以帮助解释实验现象,也有助于实验者分辨主
次矛盾,以优化工艺。
1.1对缺陷问题的研究
激光损伤的过程大致是:激光进入薄膜后形成驻波场,薄膜通过本征吸收、杂质吸收、非线性吸收等方式将
光能转化成热,经过热熔融或热力耦合导致最终的损伤。大量实验结果及理论推断都已证明,薄膜的本征吸收
并不是破坏的主要原因,各种各样的缺陷才是吸收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对于某一确定波长,薄膜的损伤阈值随
材料带隙的增大而迅速增大。而大量的化学计量比缺陷会使薄膜在缺陷处的带隙降得很低,使其阈值远低于
*收稿日期:20lo—03—04;修订日期:2010-07—02
(09520714300);J:海『仃重点实验室项l:t(07DZ22302)
作者简介:李晓光(1985~),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光学薄膜研究;lixia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工业ct在反求工程上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ct in reverse engineering technology.pdf
- 工艺偏差下基于功耗与延时的硬件木马检测有效性分析 efficiency analysis of hardware trojans detection based on power and delay under process variation.pdf
- 公园景区wl an无线覆盖解决方案.pdf
- 功放的绿色革命——数字功放的派别与发展现状.pdf
- 功率vdmos器件的研究与发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 vdmos devices.pdf
- 功能模块分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design of function-modules separated nod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pdf
- 共轭传播算子测向算法 conjugate propagator method for direction finding.pdf
- 共建共享政策及电信运营商策略探讨 infrastructur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olicies and telecom operators' strategies.pdf
- 沟槽栅低压功率mosfet的发展(上)——减小漏源通态电阻rds(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voltage trench gate power mosfets(part ⅰ)——reducing drain-source on-resistance rds(on).pdf
- 构建高可用的网络制播系统.pdf
- 光学玻璃应力双折射叠加 superposition of optical glass stress birefringence.pdf
- 光学薄膜中节瘤缺陷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nodular defect in optical coatings.pdf
- 光学窗口外形对气动光学效应的影响 influence of optical window shape on aero-optic effects.pdf
- 光学电压互感器传感单元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optical voltage transformer sensing unit.pdf
- 光学平台微角振动激光探测方法研究 laser detection of micro-angle vibration of optics bench.pdf
- 光学识别系统小型化设计 miniaturization design of optical recognition system.pdf
- 光学系统受迫振动的激光测量方法 laser measurement method of forced vibration in optical systems.pdf
- 光学延时物理机质及最新进展研究 research of physical theory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optical delay.pdf
- 光影的重现——浅谈胶片电影的数字化修护 reappearance of light and shadow - a perception on film digital restoration.pdf
- 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全内反射显微检测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a subsurface defects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n optically transparent components.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